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黑天鹅?中铁物资债券违约会引起货基挤兑潮?

  • 发布时间:2016-04-13 07:5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明江

  【导读】中铁物资的公告一出,市场反响较大,关于货币基金兑付的担忧出现。

  今年的债券市场一点也不平静,债券违约频率上升。一位基金经理表示,要正确看待债券违约,目前信用违约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正常市场应该有的水平。

  细思极恐,听基金经理这么一说,没见过世面的基金君心脏猛地颤了一下,为手里的债券基金捏了把汗。

  违约事件发生频率上升

  4月12日,浙交投发布子公司债务违约的公告。就在4月11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铁物资”)发布公告称,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有所下滑。目前,公司正在对下一步的改革脱困措施及债务偿付安排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申请公司相关债务融资工具于2016年4月11日上午开始暂停交易。根据公告,中铁物资发行且尚在存续期的9期债务融资工具总规模达168亿。其中,超短期融资券为48亿元,中期票据为20亿,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为100亿。其中,10亿规模的15铁物资SCP004即将于今年5月17日迎来到期兑付日。

  中铁物资的公告一出,市场反响较大,关于货币基金兑付的担忧出现。逻辑如下:中铁物资本身基本面差,倘若因为违约或者估值大幅下调,某货基-50BP(一般情况下,货基-25BP的时候,基金公司一般会立刻采取措施,但是如果某只货币持有的量比较大且持仓集中,例如5个点,在估值相应大幅下调,或者出现违约的时候,会一下子低于50BP,基金公司没时间进行调整),基金按照市价估值为0.995,那么由于货币基金的净值始终为1元,由于摊余成本法,最开始赎回的投资人按照1元赎回,后面的投资人则要承受亏损的风险,如此一来会导致挤兑潮出现。另外如果货基大幅低于50bp,且基金公司资本金通常较小,无力承担这一损失,则有可能出问题。

  但是这种事情在国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中铁物资属于央企背景,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危机解除。况且,一位债券型基金经理表示,中铁物资公告内容披露的信息还是太少,现在还很难对是否违约做出有效的判断。货币基金应该也不会马上亏损,影子估值法下,-50bp以内风险是可控的。因为货基估值上一般都有一定正偏离,能够弥补这个债券的一部分流动性补偿,前提是最后别违约或者估值大幅下调。此外,货币基金风控很严,一般会分散投资,单个债券占比较小,如果只是估值变动,影响不大,目前来看,还没有到这一步。当然如果确定违约了,就不好了。

  中铁物资违不违约还不好说,债券违约的频率却是在上升的。记者拿到了一份自2007年以来的信用事件集合。发现今年以来,债券违约的频率明显在加大。北京某债券型基金经理表示,去年到今年出现的信用违约债券,有高评级的,也有低评级的。民企、国企都出现了违约案例,并没有很集中的领域。

  “要接受违约成常态的现实”

  深圳某债券型基金经理称,现在高评级的债券也出现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债券投资中,光买高评级的未必管用,高等级也会踩雷,低等级也有好券。作为基金公司而言,不能一味地依靠评级,要重点关注发债企业的资质和资信,踏踏实实做好信评。

  在超日之前,中国的债券市场未出现过实质性的违约,虽然私募的案例在此之前有过一些,但是由于影响力不大并未进入公众的视野。

  北京某中型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表示,从正常的金融市场或债券市场角度来说,没有违约反而是不健康的。从超日开始这两年陆陆续续违约事件出了不少。从无到有也是一个质的变化,自去年开始,频率开始上升。纯粹从正常经济体,参照整个实体经济不良,和银行贷款不良率来说,目前信用违约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正常市场所应该有的水平。

  上海某基金经理认为,从信用违约角度来说,信用违约将来会成为一个常态,至少它的频率和发生的概率会比目前会多一些,而且不光在某个时点上会碰到,在今后整个投资过程中,持续的都会碰到信用违约事件。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投资者,包括债券的直接投资者,都要慢慢接受和适应这个现实。

  “以后更要加强投资前的信用研究,之前这方面做的功课很少,真正发生时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当把信用违约风险变成市场上正常的风险存在时,投资机构就有足够的措施和手段去跟住风险、对冲风险。市场才能够正常运作,违约风险也就不再成为对所有人造成恐慌性或严重影响的风险。这是市场成长的一部分,机构把这些东西都学到手了,也会跟着成长。”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在债券的投资上,一位债券型基金经理称,现在的市场越来越复杂,如果只靠持有到期策略,很难取得理想的收益,所以在债券投资方面,也需要通过短期波动寻找超额收益机会。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