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2015年基金公司基因突变 都是极致行情“惹的祸”

  • 发布时间:2015-12-21 08:51:57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2015年转眼即逝,这一年A股经历了“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式的极致行情,与此同时,身处市场核心区的基金公司也出现了五大基因突变。《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发现,这五大基因突变与今年的市场变化密切相关,甚至某些新变化在未来的几年里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2015年市场变化和资产管理行业变化都非常迅猛,基金公司内部必须要快速反应,不仅要应对行业变化,而且要前瞻性的布局未来。”有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在大资管时代,各类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基金公司要不断转变理念,不断创新产品,不断改进激励机制。

   投资理念之变:

  重风险控制甚于业绩

  2015年,虽然股市经历了急涨急跌,但公募基金依旧稳稳获得超过30%的平均收益,显示出了专业的管理能力。不过,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动,注重净值回撤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

  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及WIND资讯最新统计,截至12月18日,上证指数年内累计涨幅为10.64%,振幅高达71.95%;可对比的746只股票方向主动管理型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剔除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年内平均回报率为46.08%,业绩跑赢同期大盘3.33倍。在今年的“大涨——急跌——反弹”三段时期,主动股基整体均跑赢大盘,但在三段迥然不同的行情中均跻身同类前1/3的仅有5只基金。也就是说,既能抗跌又能领涨的基金寥寥无几,甚至有基金6月12日之前年内回报率超过190%,经过2周下跌后年内回报率仅100%左右,这也使得基金经理更加注重风险控制的管理。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在牛市既拼收益又控回撤,比如定期分红、适当控制仓位、分散投资等。短期的高额收益并不能说明基金经理有高超的投资水平,长期业绩稳定才是对基金的最终考验。”上述基金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进入下半年,基金经理已经在心态上及投资决策上注重攻守兼备,仓位控制也比较注重。

   产品创新之变:

  向机构资金伸出橄榄枝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截至12月18日,基金公司年内共新设立了769只基金,资产净值与去年底相比增加24402.39亿元,其中,货币基金同期虽仅增加30只,但资产净值却大增16059.93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增量的65.81%。目前,货币基金总资产规模为37974.26亿元,占全部基金总规模的55.07%,与去年底相比提升了5.88个百分点。

  显然,基础市场的震荡,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现金管理产品继续受到资金青睐,货币基金成为基金规模增量的主力军。此外,分级基金今年也快速扩张,由2014年底1200亿份增至今年6月底的4684亿份。不少基金公司凭分级基金“弯道超车”或者“跃龙门”。

  “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不少基金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机构资金的理财家,重点发行货币基金、分级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得到快速扩容。分级基金作为场内交易基金,其加杠杆的特点也被一部分投资者所偏爱。”上述基金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基金公司想方设法创新升级货币基金、分级基金业务的竞争情况也可见,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智’的竞争上升到‘资’的竞争,对资本金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打新手法之变:

  调整姿势不单打新

  在打新方面,基金公司也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蜕变。上半年,新股上市后的疯狂表现,让打新基金赚的盆满钵满;7月份IPO暂停,打新基金失去收益来源;11月底,停摆4个多月的IPO重新启动,“打新盛宴”随之回归。不过,在IPO新规下,打新基金依靠庞大资金聚积的优势被大幅度削弱,这意味着给客户带来的预期回报也会大幅降低,规模缩水已是不可避免。于是,基金公司打新不得不调整一下姿势,不能单纯打新。

  某券商分析师测算,IPO新规后新股涨幅将发生明显变化,预期规模在25亿元至30亿元左右的资金打新基金,保守估计打新收益增强约1%,乐观估计打新收益增强约3%。与今年上半年的收益率相比相差甚远(2015年上半年平均打新收益11.2%,平均最大回撤2.2%)。

  接受《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采访的基金经理普遍表示,明年打新基金大部分收益将由债券收益和打新收益组成。从目前看来,预计打新部分年化收益率应该在1.5%-2%,债券部分的年化收益率应该在

  3%-4%。因此,未来打新基金的策略有可能变为大量配置债券,适量配置新股以博取利润空间,而打新基金与债券型基金的差别也将逐渐缩小。

  基金经理之变:

  “奔私”已经踩刹车

  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观察,在上半年,随着市场行情越来越好,基金经理出走情况逐月增加,到6月份达到年内高峰55人。6月底市场调整以来,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基本呈逐月递减的情况,到了10月份,仅8位基金经理离职。

  另据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在其数据库有覆盖的公募基金经理中,上半年月均7名基金经理“奔私”,7月份“奔私”的基金经理数量为3名,8月份至11月份连续4个月数量仅为2名。此外,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也从单月千余只骤然降至400余只,回到去年二季度的水平。显然,基金经理公奔私的高潮或已然过去。

  “6月中旬以来A股持续调整,对公私募基金经理的影响天壤之别,私募是‘尚能饭否’的问题,公募则仅是年终奖多寡的问题。”上述基金分析师表示,“背靠一个庞大的投研平台,公募基金经理在择时选股上都有着明显优势,所承受的压力低于私募基金,‘奔私’示范效应下降。”

  基金子公司之变:

  业务发展出现瓶颈

  记者还发现基金公司子公司在今年也迎来大转折。2014年,基金子公司业务量飙升,专户业务呈现出规模爆发性增长,融资类业务持续增加。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去年底,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3.74万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2.77万亿元,增长285%,全年月均增长2307亿元。时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合计达到6.91万亿元,与去年底相比增加84.76%。不过,经历了超常规发展后,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开始出现瓶颈。

  “通道业务比较多,缺乏核心的能力;融资类业务的信用风险逐步显现;专户产品中存在分级杠杆产品。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制约着非公募业务的发展空间。”上述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A股剧烈震荡之下,场外配资被禁、期指实施限仓以及配资类结构化资管的停发,让基金专户在二级市场业务面前遭遇较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持续下滑,资产荒大背景下,大量优质融资项目资源流向了标准化债券市场,离开了基金子公司为代表的非标渠道。基金子公司若想改善现状,需要摆脱“牌照”思维,应当加大对带有主动管理、风险定价特点的新兴业务的开拓力度,并在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人员配备上进一步提升。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