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校园贷”夺命 谁该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3-24 08:11:58  来源:红网  作者:胡欣红  责任编辑:张明江

  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德幸因无力偿还近60万“校园贷”款项而跳楼之事引爆了舆论。

  这位家境不好的农村少年,本是家族的骄傲,却因染上赌球嗜好,且越陷越深,越输越多,一发不可收拾。无力自拔的郑德幸最终走上不归路,以28位同学之名向14家面向大学生贷款的网贷公司贷款,欠下了58.95万元贷款,在“四面楚歌”中选择了死亡这一逃避方式。

  扼腕叹息之余,悲剧背后的根源更为公众所关注。郑德幸自杀背后黑手是谁?是他内心源源不断对金钱的贪婪,还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门面向大学生的网贷平台?一个大学生何以没有任何抵押就能借贷到这么多钱?这样的悲剧能否不再重演?

  首先浮出水面,成为公众抨击对象的当然是如火如荼的大学生贷款市场。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形形色色的贷款广告不仅侵占了大学的公告栏,还贴到了宿舍楼一楼的窗户旁、入口处,甚至如厕之时都举目可见。上网搜索“大学生贷款”,“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多条吸引人的信息瞬间扑面而来。

  简而言之,瞅准大学生虽囊中羞涩但消费理念超前、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众多“校园贷”平台纷纷到高校“跑马圈地”,互联网金融在高校中迎来了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的春天,获得了蓬勃发展。由于在校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旦消费欲望膨胀,就极易埋下陷入连环债务的隐患。在校园里,因借贷消费而陷入“绝境”的虽然不多,但因此而“凄凄惨惨”的却大有人在,甚至部分大学生因借贷上瘾而欠了一屁股债,从月光族“进化”成了“吃土”族。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滋生了跳楼的极端事例。

  那么,网贷平台到底是何方神圣?该由谁监管?有没有办法加强监管?

  据了解,借贷平台不属于金融机构,故目前并没有纳入银监局的监管范围。在此情况下,成立一家网贷平台几乎没有门槛,只需拿到工商局的营业执照,并在工信部备案即可。网络借贷平台实际上是“三无”: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换而言之,这需要通过公安、工商、工信以及金融办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才能协同监管,其难度可想而知。

  换个角度看,这些网贷平台并不存在什么令人深恶痛绝的“原罪”。它们也是正式工商注册的法人主体,无非瞄准了大学生贷款这块庞大的市场,迎合了学生的需求而已,又何罪之有?甚至说它们是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涌现的创业明星,也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大学生提前消费的欲望存在,网络信贷就会以各种形式出现。说穿了,这就是普通民间借贷的“校园版”而已。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郑德幸事件之中,这些贷款平台也是有“冤屈”的。郑德幸之所以屡屡贷款得手也不完全是审查不严,而是各平台之间没有信息沟通机制,信用信息不流通等原因所致,60万元贷款最终恐怕也要各公司“自食其果”。

  因此,要想通过禁绝网络信贷平台进校园来构筑防火墙,既不合法,也禁绝不了。当然,互联网经济并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贷款也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需要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在正视网络贷款的野蛮生长及其对大学生的非理性诱导,采取切实的规范和治理措施的之外,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或许才是重中之重。由此,我想起了曾国藩家训中的几句话: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俭能勤,永不贫贱!

  唯勤唯俭,才能克服贪欲这一魔鬼,为自己筑起一道防火墙,远离网贷陷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