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轩:互联网金融创新在于改变“四度”
- 发布时间:2015-12-18 09:07:21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张明江
林晓轩,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员,自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嘉宾供图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林晓轩认为,互联网金融革命性地改变了金融产品服务的“四度”。一是创新的速度,二是使用的易度,三是覆盖的广度,四是应用的深度。
互联网+产品要功能简单、流程简化
新京报:你觉得企业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给银行创新带来了哪些启示?
林晓轩:今年政府出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优势互补,给金融行业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真正关心客户体验。无论是滴滴打车、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钱包,互联网热门产品迎合了客户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互联网+产品要受客户欢迎,必须做到功能简单、流程简化,刚好满足客户需要又稍稍超出其心理预期。
启示二:着重体现好玩易用。互联网APP中的“应用们”知道“怎么玩儿”、“懂你玩儿什么”还“带你一起玩儿”,在玩中培养了客户群体,在玩中积累了使用流量,在玩中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APP乃至商业模式。
启示三:持续进行场景创新。在场景应用的设计和战略的选择上,一是要走出去,将自己的优势应用切入更多的相关应用场景,牢牢把握入口和流量,提高用户黏性;二是要引进来,做好场景应用的嫁接乃至业务的嫁接,最终实现“获客”能力的嫁接。
启示四:更加依赖数据应用。互联网企业在小额信贷领域已有很好的尝试。
启示五:全面融入社交营销。社交营销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重点。同时,目前成功的社交应用案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小众化”、“个性化”和“地域化”的特点,过去“专门”的、“大而全”的社交应用逐渐衰落。
新京报:这两年,互联网金融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你感受的互联网金融是什么样的?
林晓轩: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却革命性地改变了金融产品服务的“四度”。
一是创新的速度。互联网金融极大加快了产品创新速度。
二是使用的易度。互联网金融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实时互动、体验自然的服务,尊重客户对渠道接入、门户界面、服务内容和信息浏览的自主选择,金融产品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
三是覆盖的广度。银行物理网点覆盖不到的地方,只要有互联网的存在,就有金融服务的存在,真正践行了金融普惠。
四是应用的深度。互联网金融使大数据应用拉开帷幕,基于云计算、平台化、搜索引擎、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的运用,对金融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银行实施精准的客户营销、产品定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新京报:这两年讨论很多的一个话题,互联网金融是否会革了传统金融的命,你怎么看?
林晓轩: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银行更不例外。金融行业置身其中,银行更是互联网金融非常强大的参与者和推动力。
农村市场是农行的优势和特点
新京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纷纷加速转型,农业银行这两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哪些举措?
林晓轩:农业银行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变革和机遇,依托成熟的电子渠道和广泛客户,不断注入互联网基因,推进了金融平台、商务平台、社交平台、服务“三农”的创新发展。
首先是不断完善金融平台。其次是建设开放式电商平台。第三是初步搭建社交平台。第四是践行服务三农重任。第五是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新京报:现在不少银行纷纷转型做互联网金融,工行做e-ICBC,中信成立百信银行,你们的战略跟别家银行有何不同?
林晓轩:农业银行拥有数量庞大、覆盖城乡的网点、代理点、客户、商户和产品资源,肩负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农业银行区别于互联网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点,而且是与互联网金融的“四度”特性最高度契合的地方。
农业银行确立了以线上线下联动和差异化发展为主线,围绕金融、消费和商务三大主题,建设金融服务、社交生活和电子商务三大平台的总体思路,并以统一的用户体系、积分体系为依托带动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做到既能够实现金融产品自身以客户为中心的变革,以及金融产品与客户生产生活场景的融合,增强客户黏性和数据获取能力,又能够突出农行特色,形成农行亮点。
语录
壹
互联网+产品要受客户欢迎,必须做到功能简单、流程简化,刚好满足客户需要又稍稍超出其心理预期。
贰
互联网APP中的“应用们”知道“怎么玩儿”、“懂你玩儿什么”还“带你一起玩儿”,在玩中培养了客户群体,在玩中积累了使用流量,在玩中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APP乃至商业模式。
叁
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银行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