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帮诈骗案引发深思
- 发布时间:2016-03-04 09:26:17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3·15”临近,“艺术打假”“收藏打假”的话题又提上日程。近日,一桩有关收藏的诈骗案引起各界关注。被关押审查一年有余的“国宝帮”代表人物卫梦强站在了上海市奉贤区法院的被告人席上。该案系全国首例“国宝帮”涉嫌诈骗罪受审。
号称身家几十亿元的上海人卫梦强,是收藏界的“传奇”人物。从上海奉贤区拓林镇一个村的村民,突然间变成收藏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藏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清代朱金木雕照壁”,其被授予“中国民间国宝”称号。在网络上被称为“国宝帮”偶像派大腕的卫梦强,在2014年11月却因涉嫌诈骗罪被检察院批准逮捕,2015年12月16日,卫梦强因涉嫌诈骗罪和倒卖文物罪站在被告人席上。
[案件回放]
事情还要追溯至2013年。当年11月,卫梦强经人介绍结识了俞某夫妇,带其参观了自己的“华亭博物馆”,并设午宴款待,赠予“天珠手链”。席间,卫梦强拿出手机向俞某展示了5张青铜器彩照,并称自己资金短缺,建议俞某出资500万元将其买下,并信誓旦旦保证“上下家由我负责,一进一出可赚几千万”。俞某信以为真,在介绍人陪同下,与卫梦强签订了一份协议,内容大致为:俞某夫妇出资500万元,交给卫梦强收购上述青铜器,由卫梦强负责买进卖出,利润四六分成。
2014年2月,俞某带着几位“大买家”到卫梦强处,“大买家”实为上海第一财经频道栏目的工作人员,到卫梦强处进行了暗访。当年“3·15”节目播出当天,卫梦强在收看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艺术投资》栏目“揭秘国宝帮”后,认为这档节目称他的数百件“哥汝官钧定柴”、六大名窑瓷器都是地摊级新仿品,严重败坏了他的名誉,还把他定性为“国宝帮”,更令他“痛楚万分”。随后,他一纸诉状将俞某及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告到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由于此后卫梦强涉嫌诈骗罪被捕,这起名誉侵权案暂无最新消息。
事后,俞某请鉴定专家到卫梦强的博物馆一辨青铜器的真伪,但被告知皆为伪品。于是,俞某向卫梦强追索当初的出资款,但只要回了100万元。2014年7月,俞某以卫梦强虚构事实、诈骗巨额钱款为由向当地警方报案。之后上海警方以涉嫌合同诈骗罪立案。
侦查表明,卫梦强展示手机上的5张青铜器彩照是河南人李某(另案处理)发给他的。据李某到案后交代:照片中的5件青铜器,卫梦强从未见过,也从未转卖给卫梦强。据此,因卫梦强涉嫌诈骗,奉贤区检察院批准将其逮捕。
到案后,卫梦强始终否认他的诈骗犯罪事实,还试图用以前从河南人李某处购得的另5件小型青铜器来冒充本案所涉的5件青铜器。后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其中铜兽面纹觚、铜几何纹壶等为国家禁止买卖的三级文物。为此,卫梦强在涉嫌诈骗犯罪后,又涉嫌倒卖文物罪。
据查,卫梦强获取俞某的400万元后,将其偿还债务并迅速挥霍,在法庭上他也承认私自占用了这笔款项。
[他们怎么说]
杭天(古玩业资深人士):受害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卫梦强的倒台,不禁让人拍手称快。“国宝帮”的兴起有深厚的社会原因,与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国民素质不高密不可分,希望卫梦强被绳之以法是一个好的开端。
我知道,像卫梦强这样的“国宝帮”还有很多,但卫梦强骗术简单,社会危害性有所局限。真正让我担忧的,是那些顶着专家帽子、有着体制内辉煌背景,却又真伪不辨、见利忘义、乱开证书的“专家、老师、研究员”,他们多数明知故犯,为“国宝帮”背书,将许多收藏者引上歧路,其行为形同诈骗,他们的社会危害十倍百倍于卫梦强。
另外,作为受害方,俞某夫妇在此案件中有着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据了解,俞某曾开办典当行,也算得上是业内人士,然而却利令智昏、财迷心窍、轻信忽悠,在还没有看到藏品的前提下就将钱款打给骗子,犯下如此愚蠢错误,让人大跌眼镜。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收藏圈浮躁的心态。
张庆玉(北京瓷器收藏者):“国宝帮”和伪专家组成欺诈联盟
最近我听说了不少这种事情,应该说,现在“国宝帮”和造假者、鉴定者、宣传者已经联合起来了,已然组成了一个欺诈联盟,欺骗的步骤变得环环相扣。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鉴宝节目,一些藏宝人拿来假货,却被那些有一定名气但并无真才实学的伪专家们说成是真品,动辄就认定其是民间“国宝”,价值百万乃至千万元,并且开具所谓的鉴定证书。事实上,这些“国宝帮”和伪专家们已经组成了一个欺诈联盟,这是目前收藏圈最让藏家痛心疾首的现状。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收藏者只有有了冷静的头脑,保持客观良好的心态,与一些真正懂行、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聊一聊,听听他们怎么说,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收藏观念。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的认识和意识也是在慢慢提高的。
孙中伟(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主任):案件症结在于鉴定
事实上,这个诉讼案件中双方签署的协议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形式上并没有明显的大问题或瑕疵。只能说双方的协议不完善,但是现实中的交易形式很多,只要交易双方都能诚信,也是可以履行的。所以说,本次案件中的合同本身没大问题。
在我看来,这次诈骗事件被公安机关立案,相关人员被刑拘和逮捕是有意义的,它警示了制假造假者。在过去,这种买卖文物艺术品假货的情况很多是不予立案的,即便立案了,往往原被告双方通过民事起诉来解决。但是在民事起诉过程中要证明交易品是赝品,这个取证过程也很难,那么就导致了这些案件往往无果而终。而此次案件的立案,相关机构加大了对售假卖假的打击力度,对于维护艺术品交易的纯洁性有积极意义。
不过合同诈骗罪是否成立,还是得看这些东西的真假。如果说这5件青铜器都是假的,或者可以证明根本就没有这几件东西,那么这个诈骗就是成立的。如果俞某要追索他的钱,但是卫梦强又不给的话,那他就有一个非法占有的故意,那么他的诈骗罪就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卫梦强最后退了钱,那这个事件只能被定性为经济纠纷。
说到底,这起诈骗案的症结在于我们对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也就是取证问题。因为我们一直缺乏能让公众信服的第三方鉴定标准和鉴定机构。
链接
近些年,“国宝帮”的身影始终挥散不去,犹如一颗恶瘤,怎么摘都摘不掉。这里节选了本报近年报道的有关“国宝帮”的新闻,让读者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有更多的了解。
《国宝就在身边?收藏投资不能“太天真”》(2011年1月7日报道):北京举行的一次以公益为主题的活动特设了两个环节:“国宝评选”与“中国十大收藏家评选”。当选收藏家里,有人收藏10万件玉器,有人收藏4万件瓷器,更有人统计自己的藏品价值高达34亿元。而且当选的十大收藏家中,随便一个人就有好几万件古董珍玩,还自称每件都是“国宝”。
《一次捐赠引发的热议》(2013年3月14日报道):2013年初,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政府宣传部负责人公开发布消息:祖籍新会的美国华裔收藏家林缉光决定将其收藏的600多件藏品捐赠给家乡,并将落户由当地政府出资2000余万元新建的林缉光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然而这600多件捐赠藏品被业内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指为赝品。
《10亿元官司牵出诸多疑问》(2014年4月9日报道):2012年9月,王先生得知某公益基金会在筹建博物馆,于是表示愿将其收藏的1万余件藏品全部赠送。该基金会负责人即与王先生签订合同,并约定基金会先行支付3500万元作为对王先生所持藏品的补偿,在对藏品鉴定无异议后,再陆续支付王先生总额不超过10亿元(包含3500万元)的补偿款。然而就在王先生拿到1500万元,基金会也收到755件藏品之后,基金会邀请的相关专家鉴定这批藏品为新仿,于是基金会终止了合同。为此,王先生将该基金会告上法庭。(记者 贾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