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故宫严控当代作品入宫
- 发布时间:2015-07-08 09:47:0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明江
编者荐语
随着人们对博物馆行业关注度的不断升温,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在藏品数量上、场馆规模上都有所增加。然而,一家博物馆、美术馆向高水平发展,其藏品不仅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高。严把藏品“质量门”,是一种保证,更是一种坚守。
一座古刹名寺的方丈,是我多年的挚友。俗世间男女老少、五行八作遇到疑难事、堵心事、伤感事,总要找他破解,求得平安,获取慰藉。可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方丈也有方丈的苦恼。其中一大苦恼,就是近些年不少书法家主动要求给这座寺庙题字、题匾,有些竟携带书法不请自来,以致寺庙中无处张挂。更令方丈烦心的是,有的书法家在艺品、人品方面在社会上本来就多有争议,他们往寺庙里送字送匾,那些争议也就随之卷入佛门清净之地。我给方丈出了个主意,对那些主动要求题字、题匾的书法家有个明示:庙里原则上不张挂在世书法家的作品。
我注意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2012年曾向媒体记者表示,故宫在接受现当代作品捐赠方面极为严格。2003年至2012年上半年,故宫博物院共计接受个人和单位捐赠当代艺术品172件(套)。具体而言,在书画作品方面,只接受了李可染、李苦禅、卢光照、吴冠中、刘国松(台湾)、范曾、饶宗颐(香港)、张仃、黄苗子和郁风夫妇、袁运甫12位当代艺术大师捐赠的55件代表性作品。在工艺美术品方面,也只接受了1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捐赠的17件紫砂、寿山石雕等作品。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它对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态度,颇值得研究、玩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多,名胜古迹多,文物保护单位多,博物馆也不少,它们普遍存在如何对待当代艺术品入藏,以及所藏当代艺术品与古代艺术精品的比例问题。故宫博物院在此问题上的态度,自然甚为重要。
故宫博物院有较为完整的藏品收藏体系,25类藏品几乎包含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藏品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基本完整地展现了各类文物从萌生、发展到辉煌的文化链。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征集工作,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为原则,以陈列、研究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征集原清宫遗散在外的文物和中国原始社会至1911年的各艺术门类中的文物精品。故宫对于现当代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各类作品也注意征集,不断补充、完善藏品体系,但一直从严掌握。据单霁翔院长说,如果当代艺术家要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他们持比较慎重的态度。故宫定了三条规定,第一,一定是艺术大家;第二,艺术家捐赠的一定是他的代表作;第三,无论艺术家名气多大,不得捐赠十件以上作品。
故宫的三条规定,对当代艺术品的作者、质量和数量都有明确的限制。尽管前两条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故宫看似生冷实则严谨的态度,是一种对历史、对观众,也对故宫本身负责任的态度。正如单霁翔所说:“我们希望600年以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仍然是个倒金字塔,仍然是各个时期最好的艺术品。”
我们看到,一些有几百年、上千年历史的名胜古迹,本来已有历代名人很出色、很得体的题字、题词、题匾、题联,却一定要换成或掺入当代名人的墨迹。这些当代名人,其中很多是在位为官的“书法家”的“作品”。这样的题字,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种不规范的政治工具。在某些下级官员看来,上级领导题了字,不仅为自己所在地方或单位,更为自己提供了“政治正确”的保证。这种肯定,对于下级官员来说至关重要,其作用往往被无限放大。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要求除中央统一安排外,领导同志个人不题词、题字。这项规定贯彻落实下来,各地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会减少一些带有权力因素的当代“艺术风景”。
还有一些书法家,主要功夫在书外,把名胜古迹当成给自己做广告的最佳平台。他们以为在卖字的时候,只要提一句某某亭台楼阁挂的匾就是他题的,便能讨个高价。但他们题的匾,写得实在不堪入目,加上错字,难以卒读,不仅未能给人文景观增色添彩,反而有碍观瞻,甚至留下了很多笑话,破坏了名胜古迹的深邃、厚重、和谐与安宁。
敬畏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故宫严控当代作品“入宫”,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坚守。这样的坚守,在不乏浮躁虚华、急功近利的当下,难能可贵。多一些这样的坚守,我们才能保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不降低文化的品质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