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理财 > 财富生活 > 正文

字号:  

武汉38岁农妇投资亿元建民俗文化园 曾靠拾荒为生

  • 发布时间:2016-02-28 11:01:03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杨少昆  责任编辑:胡爱善

  位于新洲区凤凰镇凤凰寨村胡青湾的“武汉凤凰寨民俗文化博览园”虽未正式开放,但武汉晚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已经有不少游客来欣赏这里收藏的上万件古旧生活和农业生产物件,参观原样重建的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体会一下农家打糍粑的乐趣。

  博览园预计投资上亿元,老板是一个农妇,名叫余红梅,今年38岁,15年前还是一个靠拾荒为生的女人。

  当保姆时自学完初中课程

  8岁时母亲去世,余红梅是5个姐妹中的老大。

  14岁那年,初中辍学的她到一户人家做保姆,雇主家最小的一个女儿和她同年同月同日生,“我和她都是孩子,但差别咋这大呢?”一个念头在余红梅心中扎下根:自己一定要奋斗,争取过上和这家一样的生活。

  余红梅城里的“哥哥”(做保姆时雇主家的儿子)告诉记者,余红梅在他家做事时很勤奋,还主动给他们一家人织毛衣。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她还带着初中课本,自己把课后的作业都做完了。

  他们家后来把余红梅介绍到一家小机械厂打工,因为她是该厂为数不多会识字的,老板就让她管账。为了不记错账自己贴钱,她硬是练坏了几把橡胶算盘。

  画地图总结出一套“拾荒经”

  余红梅结婚的对象是村里最穷的一个小伙,爸爸当时不同意,她就一头栽进塘里寻死。“我找个条件差点的,可以自己当家,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有能力让自己富起来!”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婚后不久,爸爸出了车祸,“我带着两个妹妹、老爸和公婆一起生活,婆婆精神还有疾病。”她说,那时真穷,坐月子一两肉都没买过,还是外婆攒的500个鸡蛋让她补了身子。

  一次在外婆家住的时候,有个捡破烂的人走到她家,外婆随口说了一句:“他们没有本钱,一年不晓得要赚几多钱?”

  听者有心,孩子刚满三个月大,余红梅就戴了顶草帽,推了辆小车出去捡破烂,怕见到熟人先到邻村去捡。“第一天卖了27元钱,我给孩子买了两条裤子,一袋洗衣粉,还有一点青菜。”

  很快,村里的妇女也效仿起来,但都没有余红梅捡得多。一位村民说:“余红梅确实厉害,她说去哪里捡,哪里就一定有垃圾。”

  原来,余红梅有一个拾荒地图。每次捡完垃圾后,她都会把去过的时间在自己画的地图上标注一下,过段时间再去。“垃圾生长也有个周期,比如早春农民下苗的时候,一些尼龙袋就会有,等过几个月收割的时候,一些编织袋又出来了……”她总结了一套“拾荒经”。

  她的小推车也升级成手扶三轮,她带着5个妇女一起结队到罗田、浠水等周边地区拾荒,丈夫负责开车和做饭。车子装满就回来,每人一次可以分得100多元。

  收旧木桶发现大商机

  一天,余红梅在家准备把捡回的旧木桶当柴烧,刚好被一个山东收古董的刘老板碰到,他花5元钱将桶买走,还说以后有多少要多少。

  从此,她拾荒的时候特别留意这些旧木桶,大的小的,水桶、脚盆等都要,她以每个5元钱收来,再8元钱卖给刘老板。后来她干脆不捡破烂,由她发展出来的60多人的拾荒小分队专门为她提供旧木桶,一年最多能卖出七八万个桶,收入几十万元。

  “他们收这多桶,一定很值钱。”余红梅一直在琢磨这事。有一次,她专门跟着收桶人去结账,一来二去总算发现了其中玄机:他们把桶收去后,经过打磨、加工制成工艺品,出口国外每个木桶能卖到几十美元。

  于是,她也自学技艺,开设翻新旧家具的作坊。因为能力突出,余红梅被村民推选为村湾组长。2013年,在新洲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级班子人才培养工程中,她又被推荐到新洲电大大专班学习。

  有一次,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校两块牌子)副教授高泽金的课,当高老师讲到出口贸易时,她马上联想到自己长期给北京厂家供货木桶,对方再出口,当即举手提问:“为什么作为原产地的湖北,不能自己出口呢?”

  课后,高老师冒着大雨赶到余红梅家,看到她家几间平房堆满了木桶,又听了她的生产、销售情况。一周后,高老师为她找来一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仿古家具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出口贸易权。如今,小作坊成了大厂房,公司常年雇用上百名工人,产品销到北京、山东甚至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两次失算让她学会找宝贝

  有位收购商到她家收木桶时,看中了她家的一个笔筒,她大方地把笔筒送给了人家。“这个笔筒是我花5元钱从农户家买的,当时我还嫌贵了——水桶那大也只要5元钱。”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这个商人以2万多元的价格转手,原来笔筒是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

  她更加留意各种老物件了,木洗脚盆、木马桶、石猪槽、陶罐子甚至夜壶,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农具,她统统收回来。她找到一个木鱼盆,它年代久远、做工细致,她以2000元收回,再以1万元出手。沾沾自喜没几天,就听到一个让她更受打击的消息——收购商以40万元转手了!

  她一晚都没睡着,第二天就去买来古玩鉴赏的书籍开始钻研。

  现在,余红梅对她家里的上万件宝贝如数家珍,什么时候从哪、以什么价格收回来的,该物件是哪个时期的、大概值多少钱,她心里门清。

  “时间长了,我也摸出了一些经验来。”她告诉记者,她还通过考试获得了省有关单位颁发的古玩鉴定估价师三级证书。

  投资上亿元留住乡愁

  余红梅一次从拆迁办那里收回一扇雕工精致的古代格子门,听收购商说这个东西是拿去做古建筑。她想到自己的木工、泥瓦匠也懂古代房屋建筑营造技艺,肯定也能做这一行。

  于是,几年间她发动所有亲戚朋友找到二十来栋湖北、江西等地的古旧房子,每栋都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收回,其中不乏曾国藩女儿夫家的老宅。他们买下后,每根柱子,每个构建都编上号,小心拆下来再修旧如旧,异地复建。现在,她又成立了一家园林仿古公司,承建了各地景点、仿古商业街的近十个古建项目。

  如今,余红梅正在投资上亿元打造“武汉凤凰寨民俗文化博览园”,不仅有300多种老家具、老物件的展示,还规划有民俗表演、国医、国学、赏花、旧时儿童娱乐等多个项目。

  “这个园子就是为大家留住乡愁。”余红梅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被一拨拨客商拜访而打断。

  对话

  “失败了

  大不了再去捡破烂”

  记者:从“破烂王”到“千万富婆”,你觉得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余红梅:首先应该是运气吧,比如,现在国家对古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强,古建筑资源稀少,价值也就越来越大。再就是多年来的坚持。

  记者:你丈夫说你人小心大,现在投资上亿元做这个园子,会担心失败吗?

  余红梅:到现在,家里人还是不支持我做这个园子,但我觉得这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好事,失败了大不了再去捡破烂。

  记者:从苦日子到好日子容易,但从好日子到苦日子就难,你真能再走得出去?

  余红梅:那有什么,我没觉得现在日子和以往有多大区别,吃的、穿的还是一样。我看到不少游客到园子里来玩,有的还是多次来,这都给了我办下去的信心。文/本报记者王震 通讯员周娅 黄倩 图/本报记者杨少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