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10年赚走超150亿 德银结束与华夏银行不圆满婚姻

  • 发布时间:2016-01-04 09:0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胡群德  责任编辑:田燕

  意志银行与 华夏银行 的婚姻走到尽头。前者获利超150亿,后者得到什么?竟不可置否,颇显尴尬。

  12月28日,德意志银行宣布同意以人民币230亿元至257亿元(根据当前汇率计算,约32亿至37亿欧元)的对价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其在华夏银行持有的全部19.99%股份,该价格受制于交割时的最终价格调整。华夏银行、人保财险于同日亦发布公告称,人保财险与德意志银行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德银向人保财险转让其所持有的华夏银行21.36亿股,约占华夏银行总股本的 19.99%。

  其实,从2005年首次入股华夏银行开始,德意志银行就与华夏银行不断签署各种战略合作协议,但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德意志银行并未过多介入华夏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即使有一些诸如信用卡发行等产品方面的合作,很多到目前也都不了了之。

  外资入股 中国银行 虽然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历了中国银行业的大发展大变革,却难言外资战略投资者为中国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帮助,有观点认为,中国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变化更多是自身适应市场不断调整的结果。在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看来,战投对中资行有帮助,但有些战投与中资行的合作并不是相当融洽。

  而去年以来,传言中的“接盘侠”变了一个又一个,如今尘埃落定之后,市场顿悟:国字号的人保财险或是可以与华夏银行眉来眼去、产生物理或化学作用的那个对象。因为,一定程度上,国有控制权过强或限制华夏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和对股东资源的利用,这下算是对上号了吗?而新姻缘最终幸福与否,有待时间的检验。

  但,这宗“外资银行转让中国银行业股权”的非典型案例,又能给银行业带来什么启示?

  十年获利超145亿

  德意志银行战略入股华夏银行十年,此前占据第二大股东地位,持有华夏银行19.99%的股权,累计投入123亿元人民币。按照人保财险人民币230亿元至人民币257亿元的交易价格,以及十年间的分红,德意志银行获利人民币145亿至172亿元。

  十载牵手,一朝分飞。2013年6月14日,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续签《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两年半之后,德意志银行转让其所持有的华夏银行股权。有报道称,去年以来由于德意志银行自身业务调整,德意志银行有意出售所持有的华夏银行全部股权。德意志银行近年来盈利不佳,再加上收到欧美监管当局的巨额处罚,在欧美市场处境堪忧的德意志银行考虑收缩战线。那么出售华夏银行股权就成了比较好的选项,至少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

  在国有银行改革如火如荼的那几年,华夏银行也不例外地在2005年底引入战略投资者德意志银行。2006年5月德意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关联企业德意志银行卢森堡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4.5元的价格分别购入2.95亿股和1.21亿股,合计持有华夏银行9.9%的股权。

  2008年3月,德意志银行以每股14.62元的价格增持华夏银行2.67亿股,将持股比例提升到13.7%。再到2009年,德意志银行收购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的母公司萨尔SCA,间接持有华夏银行3.43%股份。此时德意志银行及其关联公司持有华夏银行股权比例达到17.12%,超过首钢成为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

  2011年4月,华夏银行定向增发,首钢和德意志银行均参与认购,德意志银行再次以11.17元增持5.15亿股,持股19.99%也已经基本达到外资持有华夏银行的股权上线,成为第二大股东。

  在数年间的大股东拉锯战中,德意志银行险些就要复制新桥投资在深发展上的案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德银对华夏银行的经营仍缺乏决策权和影响力,即使在当时作为第一大股东,德银也并没有获得实质的控制权,而在合作的实际效果上,对华夏银行的发展也没有发挥战略层面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双方从2005年开始也不断在谈判合作事宜。2005年11月,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签署《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技术支持、信用卡业务以及其他业务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合作范围包括技术支持与协调、信用卡业务合作及公司客户、国际结算业务和贸易融资、本外币资金业务、银团贷款、国内结算业务、不良资产处置、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现金管理、市场研究、保险代理、资金产品代销、基金相关业务、零售银行(如财富管理业务)等合作。

  当时对于华夏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合作,市场期待华夏银行在德意志银行逐渐介入和加强合作后,能够提升管理效益和业务创新能力。一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说,那时都以为德银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财富管理、风险控制都可能为华夏银行带来很好补充。

  这期间,华夏银行也的确与德意志银行开展了“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援助项目,从组织架构、销售文化、绩效管理、人员培训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但这点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离市场的预期相距甚远。

  2007年6月18日,华夏银行联合德意志银行正式发行“华夏信用卡”,华夏银行寄望于德意志银行在信用卡安全体系及审核体系有所帮助。“信用卡业务一直亏损比较严重,双方合作好些年一直没能扭亏为盈。”一位接近该合作业务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称,“由于德国人思维跟中国人不太一样,先要质量扎实,走高端精品策略,但这类客户群体非常窄,产品也没有独特的差别性优势争取高端客户。但德国人战略战术调整很灵活,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独立性强,信用卡业务不赚钱很快就退了出来。”

  自2014年起,华夏银行信用卡上已难觅德意志银行LO-GO。据华夏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在德银退出之后,华夏银行信用卡业务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了业务持续快速发展,首次实现盈亏平衡。

  华夏银行方面向经济观察报称,双方在信用卡业务领域仍有合作,只是德意志银行不参与管理。

  由于德银在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运作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市场期待华夏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的研发方面有更多创新。2008年1月华夏银行联合德意志银行推出华夏理财——慧盈9号产品,约定产品为商品指数挂钩型理财产品,人民币95%保本,预期收益挂钩的标的是德意志银行商品优化收益指数。但是2009年1月,就有亏损的委托理财的客户将华夏银行告上法庭,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更好回报,结果可想而知。

  2009年7月,华夏银行甚至斥资6000万元升级系统。在银行的IT系统中,核心业务系统是负责处理和管理存款、贷款、汇款、支付等“核心”银行产品的生产系统。当时华夏银行引入这套系统除了在更强大的服务和安全功能之外,华夏银行换“心”的另一个动力则是与其战略投资者德意志银行的对接,希望业务系统能兼容德意志银行的产品。

  诚然,德意志银行作为“全能银行”的代表,在混业经营、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等方面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随后的合作显示,德意志银行在华夏银行并没有大作为也未能大力推进华夏银行的混业经营。合作推进缓慢,一波三折的第一大股东争夺,似乎注定合作将很难和谐的相处。近十年的牵手合作,德意志银行并未能将华夏银行打造成为一家卓越的银行,目前华夏银行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及盈利能力等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并不靠前。据一位熟悉华夏银行高层的人士表示,德意志银行自入股华夏银行以来,只能提供一些技术援助,很难对经营战略产生实质性影响。

  华泰证券 首席分析师罗毅认为,华夏银行股权结构中,分别以国家电网、首钢集团、德意志银行和恒大地产为代表的中央国资、地方国资、外资和民营资本齐聚,是上市银行中最特殊的一个,但国有控制权过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华夏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和对股东资源的利用。

  截止到2014年末,华夏银行前十大股东中有四个为国资企业,持股比例合计达到44.32%,其中首钢总公司持有20.28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德意志银行则持股19.99%,民资持股比例仅为4.23%。

  从2006年正式参股华夏银行以来,德银期间几次增持,总共付出了123亿元人民币的成本,但是华夏银行年年分红,仅现金分红德意志银行就获利38亿元,按照人保财险人民币230亿元至人民币257亿元的交易价格,以及十年间的分红,德意志银行获利人民币145亿至172亿元左右。

  接盘者能为华夏带来什么?

  华夏银行的国有股权占据相对多数,也具有相当的控制力。但是引入的德意志银行并没有在过去十年间给予它恰当的帮助。接盘者人保财险能为华夏银行带来哪些帮助?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刘骏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从行业来看,银行和保险作为全能金融集团来看是互相带动的。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保险的现金流和稳定的财务状况也可以为银行提供资本金的保障,而很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也需要银行提供信用支持。所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外因为人保财险是金融央企,这也强化了华夏银行的国有概念。

  “二者在网点布局上各有所长,未来可以交叉销售,这种协同效应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联合拓展投资银行、资管方面也会因各自优势而更具市场竞争力。”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称,“但是,它们都是国企或国企基因,也可能存在融合上的困难。”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这将弥补华夏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短板,华夏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刚刚布局,目前仅有金融租赁公司。人保集团旗下拥有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子公司,有望和华夏银行展开战略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拓宽了华夏银行的获客渠道,人保集团的海量保险客户有望引入华夏银行,双方进行客户共享,开展交叉销售。人保集团作为央企,入股后将提升华夏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市场形象。

  华夏银行年报显示,2011年4月,首钢、国网英大国际控股及德意志银行卢森堡公司认购数量分别为6.91亿股、6.53亿股和5.15股。三者认购股份的锁定期限均为60个月,锁定期自2011年4月26日至2016年4月26日。加上2013 年7 月有限售条件的转增股,德意志银行卢森堡公司还有占比约为7.51%的股份在限售期内。

  因此,目前德意志银行计划转让其持有的19.9%股权给人保财险,目前也只能转让12.39%。德银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该交易的完成尚需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包括惯常交割条件以及监管批准(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德意志银行首席财务官Mar-cus Schenck表示:“我们正在与监管部门积极合作完成本次交易。”

  当然,对人保财险来说,要完全收购德银手中的股份,这个等待或许不算长。但是对德意志银行来说,合作的不畅、十年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银行股权转让频繁

  不仅仅华夏银行的外资持股面临转让,外资银行转让中国银行业股权也处于高发期。

  2015年7月15日,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的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100%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挂牌价格680亿港元。

  今年5月,恒生银行以配售方式向多个机构投资者出售所持的9.5亿股 兴业银行 股权,完成交易后,恒生银行持有兴业银行股权由4.99%降至0.88%。

  今年1月,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出售了15亿欧元的 中信银行 股份,拟获净利4亿欧元左右。而美银和高盛在2013年分别出售了中国 建设银行 和中国 工商银行 的股份。

  这份名单还可以更长,如2012年3月,花旗银行通过大宗交易清仓所持的5.06亿股 浦发银行 股权。2013年7月,德意志银行正式关闭最后一家在华零售业务支行。2013年末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已经签订一项协议,向Banco Santander, S.A.出售其于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8%股权。

  在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加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国投资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时代,为何外资行纷纷从国内银行业撤离?

  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此前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外资行撤出中国市场有多方面原因,并非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其缩减在华投资主要源于欧美银行为满足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不得不卖出非核心业务;以及中国银行业规模相当庞大,股价较低,外资行入股后,仍很难推动股价上涨,相对而言,中小银行股价较高,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因此可以预计,中国中小银行,尤其是特色的中小行将迎来外资行入股潮。

  金立群的预言已成为现实,在邮储银行本月公布的战略投资者名单里,瑞银集团、摩根大通、星展银行、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等6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赫然在列。

华夏银行(600015)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