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银行业只是脱下了“黄金外衣”

  • 发布时间:2015-11-09 17:17: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林鸾  责任编辑:刘波

  上市银行的三季报已披露完毕。总体上看,各银行净利润增速继续呈下降趋势,同时,不良资产“双升”持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赚钱难度在加大。

  过去十年,银行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享受了入市、经济改革和劳动力等多重红利,再加上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从内部改革到外部经济环境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契机。

  眼下,中国经济正沿着25年来最低增速的轨迹运行。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已经进入新的增长阶段,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营环境的改变,使银行以往规模高增速、业绩高指标、利润高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来自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变化,对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变得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对银行业的“唱衰”。

  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银行业妥善应对了“三期叠加”的挑战,信用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自身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那么,在迎接“十三五”的时间点,业界不免要将银行业现在的状况与之前的辉煌来做比较。

  自然,银行“吸金”能力远不如从前。尽管如此,不良贷款率也不过回升为1.9%。监管层表示,这是正常的、完全可控的,在国际上也是比较低的。而在利润方面,是增幅下降回归正常了,并不是绝对额下降,更不是亏损。也许不少人还停留在银行长期高速“吸金”的岁月里,忘记了银行也许本该是现在这般相对低调的模样。

  另一面,是市场化在倒逼银行改革优化。在资产不良及净息差缩窄的双层夹击下,上市银行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发力中间业务,非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收入结构持续优化。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初步完成,降息对净息差的边际影响逐步递减。同时,相较于2003年高达40%的体制性不良资产压力,此轮银行业资产质量虽再次承压,更多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主体经营状况恶化所致,因此银行会借助市场力量来化解不良资产,而不是靠财政拨款。可以看出,市场化下的银行业虽在短期利润减少,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会有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除去“黄金外衣”的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乃至经济市场变迁的进程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它盈利能力大小、不良率高低,地位不可取代。

  但有一点不可避免。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经济乃至更广袤的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且在新时代的金融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如今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个性化、碎片化的服务。那么在新常态下的银行业不得不面对“二次转型”——依照顶层设计找准发展领域与自身定位,并打破现有固化的思维定式,坚持创新。

  在逐步市场化的将来,我们不能期望银行一定能通过“二次转型”重回巅峰,因为会有更多的新型机构闯入银行业者苦心经营多年的牢固价值链中来与之分“蛋糕”。但可以预计的是,在创新与革命中,银行依旧是维护中国经济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