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可望加速落地

  • 发布时间:2015-10-13 09:17:21  来源:新华网  作者:罗克关  责任编辑:胡爱善

  认知心理学里有个很著名的实验叫选择性关注。大概的意思是,同一件事情如果关注积极的一面,就会有很大概率向积极的一面发展。有关货币政策的群体心理,类似的情况也很常见:只要大家都相信政策是往这个方向走,那么几乎不需要任何实质内容,市场就会展开自己的逻辑。

  周六下午,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范围。此刻恰逢市场有降准预期,这一消息迅速被舆论圈放大为中国版量化宽松(QE),还有模有样地推导出了总的货币宽松规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关注过程,因为大家都太期待降准了。

  但是,只要稍有政策常识,就不难盘点清楚央行本次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真实用意。

  根据人民银行分行短期再贷款管理办法,辖区内金融机构申请短期再贷款的合格质押品界定非常清楚,包括国库券、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中国人民银行特种存款凭证、金融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而所谓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则是从2014年开始,部分地区的中小银行还可以再加上一种合格质押品——经过央行内部评级认定的优质信贷资产。

  哪些信贷资产可以通过央行认证?市场无从知晓确切的标准。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估算一个确切的货币宽松规模?另外,一般情况下,再贷款是在银行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流动性支持后才申请,只要考虑到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这不是一个常规工具。正常的情况是,央行再贷款的窗口会一直开启,但机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申请,因为一旦申请就等于向市场宣布——我的流动性有问题,快撑不住了!

  因此,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只是央行丰富自身操作工具的一个动作,与实际的资金宽松没有必然联系。即便在非常情况下,央行主动通过这一渠道释放流动性,也是定向和定量的释放,无关总体的资金宽松。这一措施与上个月央行宣布在存款准备金考核中引入弹性机制是一样的,都是旨在增强金融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冲击的能力。而且,央行早在年初发布201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就已经明确表示今年将逐步推广这一试点了。

  现在关键问题是,在当下这一时间窗口,多措并举提高金融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冲击是否有具体的指向?记者认为,在下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即将启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审议之时,境内的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可能将加速落地,甚至不排除出现立等可取的局面。原因很简单,在汇率改革齐头并进的情况下,利率改革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裹足不前。

  另外,由于美联储加息的脚步暂缓,未来一个季度里,人民币承受的贬值压力有所降低,给最终放开利率上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不用过多考虑跨境资金的流动压力,意味着最终放开利率管制上限可能引发的震动将更加可控。外汇市场传来的消息也显示,曾经一度拉大到数百点的境内外汇差,在最近几个交易日已经被迅速抹平,人民币短期的贬值预期基本上已经烟消云散。

  央行选择在8月份宣布改革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实际上也能就此管窥当下全球央行政策博弈的一些逻辑。假如不是抢在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前抛出汇率中间价改革的问题,全球市场或许就不会产生如此剧烈的震动并最终导致美联储按兵不动,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政策权衡空间可能会更狭窄。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份子之后,变被动为主动或许是更有利的一种姿态。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