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0亿元SLF看周小川的定力和主动作为
- 发布时间:2014-09-18 07: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胡爱善
9月16日晚间,市场传出央行已经陆续向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分别注入1000亿元3个月期的常备借贷便利(SLF)的消息。由于央行每季度只公布一次前一季度每月的SLF余额,因此,这个消息要得到央行的正式确认还需要等几个月。SLF信息披露的时间差给各界猜测央行此举的意图提供了契机。
既然大家都在“猜闷儿”,笔者也就凑个热闹。依笔者看,从5000亿元的SLF就可以看出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稳健货币政策执行上的定力和主动作为。做出这个判断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尽管5000亿元SLF相当于降准0.5个百分点,但毕竟不能与全面降准同日而语,因此,不能将央行此举看作是其定力动摇的标志。
央行于2013年初借鉴国际经验创设了SLF。SLF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通常情况下,SLF利率可以发挥货币市场利率上限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从这个角度看,5000亿元SLF可以起到价格型调控工具的部分作用,对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是有积极作用的。至于央行通过SLF来化解申购新股占款的猜测,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此外,从推出SLF不长的历史看,既是季度末又临国庆长假的9月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月份。2013年9月,SLF余额为3860亿元。
其次,宏观经济运行再度出现波动,货币政策应该主动作为,权衡利弊,SLF最有效且负面作用最小。
商务部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仅为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而7月份的这一数据跌幅达17%。这是自2009年以来,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首次连续两个月下降10%以上。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的工业增加值跌至6.9%,创6年以来的新低。工业增加值增长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弱、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凸显出经济放缓程度加深方面的风险。
其他经济金融数据,如PMI、进口、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等也并不乐观。
正是看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这种窘状,央行才及时出手为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这一方面可以让实体经济“解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定向降准等政策带来的负面作用。
第三,此时使出SLF,既是定向调控的延续也是护航金融改革,同时又向市场传递出央行主动维稳市场的信号。
日前,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发布新规(236号文),对商业银行在季末存款“冲时点”的行为进行约束,量化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相对于目前银行偏离度而言,3%的指标相当严格。这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货币市场周期性的波动,央行有必要为这项改革的平稳运行提供及时的帮助,因此,SLF应看作是一项定向政策,也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此外,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还有多项改革需要启动。这些改革也需要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因此央行通过SLF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是未雨绸缪之举。
在5000亿元的SLF发生后,市场对年内全面降准、降息的预期已经偃旗息鼓。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非理性预期逐步消除。
“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央行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当时就引发了各界的议论,认为央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调控手法将有所改变。今年以来的两次定向降准、一次定向降息以及本次通过SLF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然而,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都对周小川的定力提出了挑战,各界也在密切关注着他的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