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平安银行理财品被指虚高吸存 预期最高收益成摆设

  • 发布时间:2014-08-12 07:14:41  来源:大众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朋浩

(图片来源:资料图)

  “早知道收益只有3%,肯定不会买。可是平安银行的理财经理却避重就轻,一味强调高收益,未做到该有的风险提示。”“平安财富—结构类”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质疑平安银行的理财经理存在销售误导行为,平安银行声称的“高收益”被指为招揽客户的“幌子”。

  新晨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平安银行此前曾有多只理财产品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实际收益率仅徘徊在最低收益率上下。新晨报记者查阅了平安银行官网理财产品到期公告发现,该行今年以来披露近30个挂钩股票结构类到期理财产品中,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个数仅为4个。

  一边忙着接连推出多款超高收益理财产品,另一边却是预期收益率普遍成“摆设”。平安银行的理财产品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今年3月份在平安银行客户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平安银行的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却低于同期银行定存利率,这与当时银行的许诺大相径庭,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平安银行青岛储户吴伟(化名)通过新晨报金融投诉热线向记者反映,“平安银行简直就是对客户不负责任,随意夸大预期收益率,误导消费者。”提起在平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经过,吴伟就气愤地说道。

  根据吴伟的描述,新晨报记者搜集了平安银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介绍资料。据新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8日,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共发行了68款“平安财富—结构类”系列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高达8.91% ,但到期产品的实际收益均未到达预期最高收益率,实际平均收益率仅为不到5% ,与预期收益率差距较大,引发客户质疑平安银行打着超高收益的 “幌子”吸存。

  新晨报记者于8月5日发函至平安银行总行求证此事,但截至发稿,未收到该行任何形式的回复。而平安银行济南分行相关负责人则告诉新晨报记者:“这些问题分行无法回答,其实我们也想知道答案。”

  市民投诉:

  “声称的高收益都是虚假的”

  新晨报记者了解到,吴伟购买的是平安银行“平安财富—结构类(100%保本挂钩股票)资产管理类2014年64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94天。“当时客户经理在介绍这款理财产品时说收益是3% —9%,3%是保底,80%—90% 的可能会达到9%的高收益,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提到收益只有3%的可能性 。”吴伟告诉新晨报记者,今年3月份他将86万元全部购买了该款理财产品,坐等收益。

  然而,产品到期时,吴伟才发现他获得的实际收益只有3% ,仅仅是一个保本的收益,距离9% 的预期收益率相差甚远 。“3%的收益还不如把钱直接存进银行。当初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我对比过多家银行的收益,不少银行的类似理财产品基本上都能达到6% 以上的收益率 。”吴伟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早知道收益只有3% ,肯定不会买。可是平安银行的理财经理却避重就轻,一味强调高收益,未做到该有的风险提示 。”吴伟认为平安银行的理财经理存在销售误导行为,他们声称的“高收益”只是一种招揽客户的噱头。

  “平安银行对买了这款理财产品的客户怎么交代?客户的损失又如何补偿?”吴伟告诉新晨报记者,“我发现平安银行发行了多期此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部分都为3%-9%。可是据我观察,只拿到保底收益的不止我购买的这一期,这不是说明他们声称的高收益都是虚假的吗?”

  记者调查:

  到达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个数为4

  据新晨报记者了解,吴伟购买的是平安银行的结构类理财产品,目前平安银行公布的到期银行理财产品中也有不少类似情况 。“平安财富—结构类(100% 保本挂钩汇率)资产管理类2014年153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0%,而8月1日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仅有0.5%。”平安银行济南客户王先生抱怨说。

  不仅如此,新晨报记者还了解到,平安银行此前曾有多只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情况,其实际收益率仅徘徊在最低收益率上下。

  8月2日下午新晨报记者来到平安银行济南解放路支行,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并不多,只有理财专柜有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在购买理财产品。新晨报记者称想用10万元进行理财,该行理财经理接待了新晨报记者,当被问及是否有可能只拿到保底收益时,她说:“从我们银行之前已到期的理财产品看,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跟股票挂钩的理财产品我不敢保证,但挂钩利率的理财产品是肯定会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上述说法显然与新晨报记者调查到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该行上述理财经理还特意向新晨报记者介绍,上期有客户购买了“结构类(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收益很高,到期实际收益率达到7.65% 。而新晨报记者了解到该款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9%。

  对此,有消费者质疑对于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9%的理财产品来说,如果7.65% 就算是收益很高了,高到让理财经理作为案例进行推广,那么9% 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岂不成了"摆设"?新晨报记者查阅了平安银行官网理财产品到期公告发现,该行今年以来披露近30个挂钩股票结构类到期理财产品中,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个数仅为4个。

  专家解读:

  平安银行惯用“高收益”吸存

  新晨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平安银行接连推出多款超高收益理财产品。在8月初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平安银行的结构类 (100%保本挂钩股票)2014年198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达8% ,而其余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在5% 至6% 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国有大行部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已跌破 5% 。平安银行为何能够在银行理财收益率普遍下滑的大趋势下独善其身?

  “银行大规模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并不意味着银行额外支付了成本,因为预期收益率只是吸引投资者的手段。长期来看,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吸引零售客户,可以实现零售业务板块扩大的目标。”山东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晋鸿告诉新晨报记者,“从历史上看,零售业务一直是平安银行较为薄弱的业务,为了实现零售存款的增长,平安银行曾靠发行大量的保本类理财产品来‘冲量’,但这些业务基本是不赚钱的。作为一家资本金不占优势的商业银行,这种发展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向投资者营销过程中,许多银行也乐于用‘预期收益率’的概念鼓动投资者,除了购买时简单的风险提示外,整个理财产品运行过程中极少有银行会向投资者告知产品的实际运行情况,最终投资者只能在理财产品到期时接受‘实现预期收益率’或‘未实现预期收益率’的结果。”黄晋鸿认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如果商业银行大规模发行高利率理财产品,可能隐含另一种可能:流动性压力。如果银行前期累积了还款风险,为了保证流动性,银行可能通过后续的高利率理财产品来延后兑付压力。因此,投资者须仔细阅读产品说明,确信银行披露的信息与客观情况相符,对各种潜在风险告知完整,资金投向清楚,才能较好地规避投资风险。

平安银行(000001) 详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