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银行 > 银行业动态 > 正文

字号: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 发布时间:2015-01-23 01:00: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李国华  责任编辑:胡爱善

  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新常态,相应也对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经济新常态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三大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深度调整过程中。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意味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银行创新能力、信息化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新常态对银行普惠金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呈现小型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特征,新型小微企业正在孕育成长,普惠金融需求较大。但由于这些小微企业主要是以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与银行以有形资产抵质押为基础的信贷模式不相适应,导致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普惠金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银行必须加快产品、制度、服务模式的创新,构建与轻资产型小微企业特征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模式。

  二是新常态对银行普惠金融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普惠金融主要是关注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金融需求本身有着“短、小、频、急”特点,单笔金融服务成本相对较高。随着生产小型化,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银行信贷业务呈现零售化特征,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将更高。因此,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批量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模式,降低边际成本,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须解决的新难题。此外,随着新型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他们对移动金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和移动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新常态对银行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发展普惠金融普遍存在风险大问题。在当前新常态下,伴随经济增长动力转化,部分传统产业会逐步被市场淘汰,银行各类隐性风险将逐步显性化,普惠金融的风险将进一步显现。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主体、新业态、新产业处于成长期,风险相对较高,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考验。

  二、加快创新,解决普惠金融“三大”难题

  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普惠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大逻辑。银行应加快信贷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和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便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便捷的、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解决普惠金融“供需不匹配”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服务模式的创新。要针对新型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特点,在客户准入、授权授信、业务流程、担保形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再造,让客户“进得来”、“贷得到”。比如,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建立以知识产权抵质押为基础的信贷服务模式,并加强与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的联动合作,“投贷结合”,共同为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解决普惠金融“成本高”难题。对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而言,银行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产品要素标准化,实现批量化和专业化运作,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笔业务运营成本。对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而言,银行应积极发展面向“三农”和县域互联网金融服务,建设“三农”直销银行,推进涉农电商服务。尤其是,商业银行应抓住智能手机在农村普及的机遇,借鉴肯尼亚移动银行服务等成功案例,建立一整套涉农移动金融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延伸服务触角。

  三是实施专业化风险管理,解决普惠金融“风险大”难题。当前我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小微企业风险防控形势更加严峻。银行应借鉴批量化、专业化等服务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构建更适应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同时,适应“三农”领域硬信息不足、主要依靠经验判断、社会口碑、人脉关系等软信息的特征,建立一套有别于城市金融业务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三、新常态下发展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在服务理念、产品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还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监管政策、信用环境等方面做好支撑保障。

  第一,完善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关键是要从战略上厘清开展普惠金融的重大问题。一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把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和商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二是坚持互补性的机构体系建设方向。引导并着力构建一个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包容性强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防止出现“大企业过度服务、小企业急需服务”;“发达县域过度竞争、贫困地区服务空白”等问题。三是坚持差异化的监管导向。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体系,适度提升对“三农”和小微领域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不良考评指标上适度体现差异化。

  第二,强化普惠金融的政策保障机制。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一是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财税政策环境。通过对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给予一定税收减免,给予普惠金融特定的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更多资金留在农村。二是进一步改善普惠金融的风险补偿环境。比如推进基层经济合作担保组织建设,提升普惠金融的担保能力;探索建立普惠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普惠金融的风险补偿能力;完善土地资产的抵押、拍卖评估和交易平台建设,提升土地融资功能和押品变现能力。

  第三,优化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一是建立完备的农村征信体系。提升农村信用基础水平。对于农村中的恶意逃废债和非法集资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防止出现“破窗效应”。二是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专业化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发挥保险体系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分散风险的作用。

  普之城乡、惠之于民,普惠金融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基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将为探索新常态下大型商业银行实践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作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 李国华)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