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医药 > 医药观察 > 正文

字号:  

寨卡病毒或是小头症诱因 世卫组织将启动专项研究

  • 发布时间:2016-02-03 10:41:1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彭茜  责任编辑:吴起龙

  2月1日,在巴西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附近,一名妇女抱着患有小头症的孩子在医院等待检查。新华社发

  距离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仅半年多时间,世界卫生组织1日将巴西密集出现的小头症与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寨卡病毒可能“难逃干系”。

  世卫组织将启动专项研究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按特殊程序确定的不寻常公共卫生事件,即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并有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

  寨卡病毒源自非洲,通常经蚊子叮咬传播,会引起寨卡热,其症状包括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但极少有严重病例发生。

  世卫组织寨卡病毒紧急委员会主席、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传染病学专家戴维·埃曼强调说,由于寨卡病毒不会造成严重的临床感染,因此目前美洲部分地区的寨卡热疫情并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这点亟须被证实。

  陈冯富珍表示,尽管尚未得到科学证实,但孕期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症存在高度可疑的因果关系。世卫组织将在两周内启动专项研究,力图确认寨卡病毒与小头症是否相关。

  美国多招应对

  世卫组织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行动。实际上,在这之前半个月中,同处美洲的美国政府已率先采取多种紧急措施,应对寨卡病毒的威胁。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29日还同巴西总统罗塞夫通电话,双方同意在寨卡疫苗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1月26日,美国疾控中心又向医务人员发布一份有关新生儿的暂行指南,建议对母亲孕期去过寨卡病毒流行地区且有小头症或颅内钙化的新生儿,以及母亲寨卡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或不确定的新生儿进行寨卡病毒检测。对那些在出生前可能已感染寨卡病毒的新生儿,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评估。

  鉴于寨卡病毒在人体血液中的存在可能持续一周时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月28日表示,正计划暂时禁止来自寨卡病毒流行地区的人员献血,保障美国的血液供给安全。

  美国疾控中心先后召开两次记者会。在1月28日的记者会上,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表示,基于以前的西尼罗疫苗和登革热疫苗,美国政府正在研制两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其中一种疫苗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临床试验。

  巴西:孕妇别来看奥运

  第31届夏季奥运会定于2016年8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届时里约热内卢将成为奥运史上首个主办奥运会的南美洲城市。巴西总统府民事办公室主任雅克·瓦格纳1日说:“孕妇面临严重风险。如果不想承受这一风险,那不建议你(前来巴西观看奥运会)。”

  至于非妊娠期和没有怀孕打算的女性,瓦格纳认为“不用害怕”。

  “成年男性,或者非妊娠期女性能在5天左右产生抗体,这病就过去了,”他说,“我认为,不是孕妇就不用害怕。”

  瓦格纳说,巴西政府认可世界卫生组织对寨卡病毒的警告,这一警告令全世界关注并严肃对待寨卡病毒。

  中国传播风险低

  中国国家卫计委此前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冬春季,蚊媒密度较低,即使出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疫情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低。

  世卫组织负责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热带病事务的新任助理总干事任明辉1日对记者强调说,寨卡病毒在中国传播的可能性不大。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这种蚊子还能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任明辉说,中国目前所处的季节和地理位置与寨卡病毒传播带不同,不过中国南方地区需要警惕,寨卡病毒的传播带与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区域一样,但这些疾病在中国均很少发生。

  此外,任明辉表示,消除蚊子孳生的环境是降低寨卡病毒传播风险的关键,目前中国已准备着手今年春季的环境卫生工作。

  分析

  寨卡病毒“警报”为何升级

  世界卫生组织1日宣布,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病例可能与寨卡病毒流行存在密切关系。这是继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及埃博拉疫情后,世卫组织发布的第四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世卫组织称,目前巴西国内共计报告4000多例小头症疑似病例,其中确诊270例。此外,美洲地区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世卫组织官员上周指出,寨卡病毒正在美洲进行“爆炸式”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考虑到寨卡病毒传播方式、蚊媒的广泛分布、缺少疫苗及快速可靠的病毒检测方法、新传播国家的人群对病毒缺乏免疫力等,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受到进一步关切。但世卫组织表示暂时没有必要发布旅行禁令。

  尽管现代科技攻克了很多传统疾病,但科技带来的全球化也造成了疫情传播的“全球化”。曾经,多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往往被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天然屏障所限制,而随着现代交通手段的日益便捷,世界各地人员和物资往来更加频繁,发生于一国的突发卫生事件,会很轻易随着各国人员的频繁往来传播至多国,产生“蝴蝶效应”。目前,美国和欧洲都已出现寨卡病毒的“输入性病例”。

  《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为了预防或控制疾病的国际传播,若需立即采取全球性公共卫生应对行动,世卫组织总干事有权决定某一事件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条例建立了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增进了流行防控的国际合作与互信,确保了各国信息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实现了对公共卫生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

  世卫组织一旦确定某个特定事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请求国际相关方对此突发事件作出“即时”反应。以此次寨卡病毒的流行为例,把其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将有助于形成全球针对疫情更及时的迅速反应与合作、防控追踪、科学研究和资金投入等。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是世卫组织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死灰复燃,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亚等国呈暴发流行态势,世卫组织于2014年5月将其定为第二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4年8月,世卫组织又宣布在西非地区持续蔓延的埃博拉疫情构成第三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