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医的“经络”(聚焦·问诊中医改革)
- 发布时间:2014-12-12 08:58:18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孔彬彬
河北省石家庄市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正在为社区居民拔罐治疗。
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健教所提供
从2009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设立5个国家级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中医药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5年来,试验区的改革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跟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实地调研,采写了“问诊中医改革”系列报道,呼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让岐黄之术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通络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吃中药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东桥村卫生室,药房里摆放着上百种中草药,160平方米的诊疗室,超出了一般农村卫生室的规模。卫生室站长马武前段时间骨折了,腿还没有好利索,就来上班给附近村民看病。他说,建设卫生室所需的20万元,主要是政府投的,这是本村历史上最好的卫生室。一位正在扎针灸的老大爷告诉记者,村子距离乡镇医院有几十公里,进城看病很不便,如今村卫生站服务越来越好,又有新农合报销,一般村民生病看到这里都能解决。
近年来,由于基层缺乏服务网点,很多老百姓看不上中医,享受不到中医的服务。“通络”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中医服务网络畅通起来,实现中医服务的“重心下移”,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吃中药。
木质匾额、工体楷书、仿古吊灯……典雅大方的装饰布局,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位于石家庄市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医堂,中医诊室已由最初的1个增加到3个。市中医院的脑病专家姚建景每周三下午在这里出门诊。
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副处长杜芸说,2012年,石家庄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80万元,在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国医堂。2013年,继续巩固完善国医堂运行机制,制定了服务规范和标准,同时投入210万元,建成了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国医馆,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堂一馆”模式。两者都是为百姓提供中医全科服务,只是前者的规模要大些。
为了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石家庄市提出的目标是“四个一”和“五个全覆盖”。“四个一”,即每个县(市)都建成一家标准化二级中医医院,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一个达到国家标准的中医科和中药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国医堂,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一名能中会西的卫生技术人员。“五个全覆盖”,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在重点人群实现全覆盖,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在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实现全覆盖,信息化建设在市、县两级中医药医院实现全覆盖。
壮骨
国医堂如果只有“堂”的壳,却没有“国医”的核,依然留不住老百姓
从石家庄市驱车1小时,记者到达元氏县苏阳乡沟北村。32岁的村医张建波学中医近20年,在当地小有名气。在村卫生所的诊室里,床上躺的,地上坐的,20多个患者身上扎着细细的银针,不少人是从邻近的县乡村赶过来的。
一位乡村医生如此受欢迎,原因在于他能看好病。本村59岁的赵凤荣颈椎狭窄,压迫脑干,出现昏迷,脖子以下肢体瘫痪。因离脑干太近,医生都不敢做手术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被家人背到了村卫生所。张建波仔细检查后,感觉心里有谱,他使出了绝招腹针,扎了3次后,她的手能活动拿东西了。一连扎了6个月,赵凤荣完全恢复,没留下后遗症,好像没有得过病似的。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段云波说,国医堂建设再多,但如果只有“堂”的形式,却没有“国医”的内容,依然留不住老百姓。解决基层中医药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技术骨干匮乏等问题,才能整体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膝盖上点火,给双手做“蜡模”,在后背脊椎上摞一层生姜渣烟熏火燎……这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中医科的医护人员们为患者做治疗的场景。该省名中医胡溶正在为患者们把脉诊疗,虽然时间已接近中午,但是前来就诊的病人依旧在门口排起了长队。胡溶耐心地询问病情,他的两名弟子将病人病情及医嘱认真地记在病历上。甘肃省积极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整理工作,注重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让中医服务后继有人。
甘肃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说,发展中医药必须有好中医。人吃中药和牛吃草不一样,牛可以直接吃草,而人必须让中医开成中药方子才能吃。甘肃省名师上阵,形成了省市县乡村5级师承模式,1200多位中医师傅3年带出3000名徒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师带徒活动。中医队伍从2008年的1.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万多人。
在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推拿科,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的童医生今年28岁,他额头上布满豆大的汗珠,正在为一名患者做双腿的康复推拿。今年是他在乡卫生院工作的第五年,去年被选派到垫江县中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主攻康复推拿。
像童医生这样接受过进修培训的年轻医师还有很多。垫江县鼓励中医学科建设,增强中医辐射能力。财政对创建市级及以上重点中医给予专科补贴,进行重点建设,提高临床疗效,扩大重点专业影响力。
“中医药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培养人才就要舍得花钱,培训现有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待遇留住人才。”垫江县县长梅时雨说。
石家庄卫生计生委与市人社局联合评选了30名“社区知名中医”,在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据统计,与2012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诊疗居民数增加35%,中医处方数增加32%,中医药收入增加70%。
强筋
乡镇卫生院的中医也能评上正高,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年近六旬的盛刚是垫江县唯一有正高职称的乡镇卫生院中医师。他从1980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治疗内、妇、儿、骨伤科等各科疾病。卫生院的中医能评上正高,这样的奇事缘于中医药人才评定机制改革。
垫江县卫生局局长刘卫东说,以往的职称评定,许多乡镇连1个指标都争取不到。如今打破单位限制,集中起来评审职称,职称名额集中使用,解决了多年来基层人员评不上职称的难题。
刘卫东透露,垫江县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增加医疗队伍编制,重点向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倾斜。在核定人员编制中,每年按30%—50%的比例单独核定中医药人员编制。县中医院编制由450人增加到900人。中医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实施财政配套补贴。由于政策的扶持,垫江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了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使垫江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三甲医院的县。如今的垫江县,有中医医疗机构63所,卫生技术人员1727人,其中中医药人员715人,占卫技总人数的41.4%,远远超出18%的全国平均水平。
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面临非法行医的困境,石家庄市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选拔一批高中学历的人员,到河北中医学院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脱产学习,取得相应资格后,补充到基层担任乡村医生,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张东升说,基层卫生服务站的村医只要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便可为其解决编制问题。据统计,共有146名人员通过了今年河北省组织的统一考试。
刘维忠介绍,甘肃省3年前开始每年组织民间一技之长中医考试,合格者发乡村医生执业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上、掌握中医一门或多门技术的民间行医者均可报名。目前全省已有近3000人获证。商务系统退休干部刘福峻自学加师承学习中医,去年考上乡村医生证,现在每天有五六十个病人找他挂号看病。
石家庄市深化中医药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从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带动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的新机制。目前,在开展一体化管理试点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达到30%,培育中医特色专科9个,能够开展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网络整体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2009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确定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甘肃省、河北省石家庄市和重庆市垫江县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强化需求导向,分类、分层探索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以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为目标,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政策机制,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推进中医药协同创新,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