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比伏治乙肝风险较低 药物治疗乙肝时间普遍较长
- 发布时间:2014-09-03 08:5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孔彬彬
无论罹患什么疾病,治愈都是最理想目标,慢性乙肝患者也有同样的渴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教授认为,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攻克乙肝难题的日子终将到来。但现阶段,临床上几乎无法治愈乙肝,将目标定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更现实可行。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引起的进展性疾病,如果不控制病毒,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2010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延缓和减少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理解并准确把握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点——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于1972年被瑞典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它源于乙肝病毒核心。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标志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往往传染性较强。高志良指出,中国约60%的初治慢性乙肝患者是“大三阳”。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大三阳”(e抗原阳性)转变为“小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是慢乙肝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临床节点,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实现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这一临床治愈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2010年国际权威杂志刊发的文章显示,40岁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小于1%。高志良认为,从乙肝发展和治疗角度看,e抗原血清学转换为临床治愈夯实了强有力的基础,能让患者摆脱长期服药的困扰。
目前,八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核苷类似物药。在已上市的5种该类药中,替比夫定(素比伏)有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中国注册临床试验一年结果显示,替比夫定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达25%;十一五重大专项中的EFFORT研究显示,符合一定条件且取得24周病毒应答的患者,替比夫定两年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达46.1%;另一项全球多中心研究显示,用替比夫定治疗4年时,53%的患者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服药面临肾损害风险,多项大型国际临床试验的回顾性研究证实,替比夫定能改善乙肝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相关风险较低。
最后要提醒的是,无论用哪种抗病毒药治疗,都是相对较长的过程,不要轻信一两个月就能使e抗原转阴的宣传。遵医嘱定期调整治疗方案,才可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