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大幕拉开 军民融合指向战略新兴产业
- 发布时间:2015-11-24 08:45: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斌
记者23日从权威渠道获悉,随着军改大幕的拉开,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也将朝着理顺并提升融合效率方向发展。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军民深度融合指向战略新兴产业。军改提升军民工业融合效率
记者发现,近一段时间以来,军内高等学府的研究学者纷纷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有关军队战略转型、结构调整的文章。
10月底,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王晓辉在《转型期中国军队要做哪些战略准备》一文中表示,“从我军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看,不仅要改体制,而且要动结构,还要定制度。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军政军令分开,高级领率机关进行结构调整与优化,实行作战指挥与领导管理两条线十分紧迫。”
11月1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并表示2020年完成军队改革。
《解放军报》19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军队改革是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靠国家整体力量才能顺利推进。
这预示着此轮军改将是“史无前例”的改革,进而对军民融合产生新的影响。
记者23日从权威渠道获悉,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或将进行调整,其目标是理顺并提升我国军民工业融合效率。
“以往的军工产业管得过紧,也过于神秘,无论是‘民参军’,还是‘军转民’,在政策管理报备和审批等环节均有许多门槛设置,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在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如果能创新方法,进一步理顺军民工业板块的管理体制,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军民融合的活力和效率。”一位接近军工产业管理的人士对记者说。
对此,某军工央企负责人及一些“民参军”的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们切身感受到,由于在管理体制上的限制,导致了某些军工企业在资产证券化之路上受到牵制,由此导致丧失了一些战略机遇。而民营企业在“参军”路上,也都时有“掣肘”之痛。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改革,向下推进改革,理顺军工产业管理方法,恰逢其时。
军民融合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军民融合正描绘中国工业新格局。
在刚刚闭幕的深圳高交会上,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信息产业主力军,中国电科以新成立的深圳智慧城市研究院牵总,携创新院、15所、电科软信、中电海康集团、太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网安等单位参展,凸显中国电科“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队实力,给军民融合发展一个很好的注脚。
在航空领域,以中航工业为主角的央企军工,也是在军民两个领域不断拓展。在核电板块,中核集团与中广核等并肩齐行。而军工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的现实需要,更为卫士通、绿盟科技等军民科技类公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题之一。而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特别是即将推出的重大项目,将引领军民融合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11月中旬,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空间基础设备建设开放政策、军民融合政策和卫星遥感数据共享政策,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的发展思路,建立多用户委员会,更好服务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充分发挥在轨卫星资源效益。
这仅仅是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除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外,有关方面将启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等一批重大工程,包括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智能电网成套设备、核电设备等新能源设备等等,这些项目都将对军民融合提供舞台。
在国务院23日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也可见“军民融合”的身影。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而据记者了解,有关低空空域改革的最新方案已经上报,最快今年年内落地。
安信证券机械军工首席分析师邹润芳也非常看好军工板块,其研究团队认为,“国防建设力度的加大、国家意志体现出的决心以及军报开始密集报道,可能意味着军改顶层方案或许已经处于内部讨论阶段,离真正公布日期已经为时不远。由此,看好未来国防信息化、资产证券化及军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