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市值冲800亿港元 战略布局围绕薄膜光伏
- 发布时间:2014-12-04 07: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马巾坷
自11月20日每股价格站上1.92港元起,港股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的市值便达到了800亿港元。
而截至11月26日,排名全球第二的单一光伏上市公司——SunEdison市值为61.43亿美元,约合476亿港元,紧随其后的则是大名鼎鼎的SolarCity(54.58亿美元)、FirstSolar(51.15亿美元)……相比之下,汉能以逾300亿港元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SunEdison。汉能薄膜发电的市值已经远远超过全球所有晶硅和薄膜光伏企业,这也体现了市场对代表光伏未来发展趋势的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的认同和信心。
伴随着“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的广而告之,除了市值飞速增长,这家在业界鹤立独行的光伏公司也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由此认识了光伏,还惊讶地发现,原来这种轻柔的可发电组件,还能够应用在汽车上、帐篷上、手机上,甚至是服装上。
之所以说汉能“鹤立独行”,不仅源于其技术路线的与众不同。如今,在绝大多数光伏人正潜心控成本、攀荒山、爬屋顶找项目时,汉能却似乎更热衷于与特斯拉、阿斯顿·马丁、Formula E的合作。
这一切或许都事出有因。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近期,汉能高层正筹备成立一个名为汉能产品开发集团的新平台,平行于汉能高端装备产业集团(上市资产)、汉能光伏产业集团(生产基地)、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等。
“为了集中全部精力投入这一新平台的建设,汉能甚至考虑过弱化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的投资。”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根据计划,这一新平台将在美国硅谷设立总部,主要为借力当地的研发。其下设有7个产品事业部和北京产品开发中心,将推动BIPV、户用发电、柔性屋顶、汽车应用、电子产品、通用、特种等多个产品类别的开发和创新,真正推动薄膜发电在全球流行起来。”
从设备制造到下游应用
今年以来,汉能的确做了不少看上去很酷的事儿。
4月份,与“钢铁侠”原型、特斯拉总裁ElonMusk同时亮相特斯拉北京首批用户交车仪式的一款名为SUPER CHARGER的超级充电站,正是由汉能设计、建造,其采用了汉能的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组件;汉能还为特斯拉位于上海嘉定汽车城的中国第一座超级充电站提供了固定式光伏系统解决方案。
7月份,在“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勇夺GTE?Am组别(通用乘用车组)第一名的阿斯顿·马丁上,也采用了汉能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组件,为车内空调设备提供电力。
随后,汉能以“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为主题的全产业广告片,陆续亮相央视和凤凰卫视黄金时段,在全民关注雾霾的大势下,这句主题词迅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也让汉能和太阳能薄膜发电为大众所知晓。
9月份,作为2014赛季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FIA Formula E Championship)的官方太阳能合作伙伴,汉能又利用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组件轻柔的特性,研制了一款所有设备可收纳于一个20尺标准集装箱内,4名操作人员仅需半小时即可安装完毕的快装电站。据说,在北京的日照条件下,它每天可提供约70度电力。
10月7日,原港股上市公司“汉能太阳能”正式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而在此前的一份说明性公告中,汉能就更名解释称,“汉能薄膜发电”能更好反映公司专注的薄膜技术,全面体现公司目前及未来的业务发展。
所有这些标新立异,又给人以无限遐想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为汉能股价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概始于今年8月底9月初,汉能薄膜发电启动了一波声势浩大且至今都尚未完结的行情。截至11月21日盘中创出2港元/股新高,其股价已较9月2日开盘时的1.28港元/股,上涨了逾56%;而放眼全年,汉能薄膜发电的累计涨幅更是达到了逾106%。
与此同时,Wind资讯数据显示,汉能薄膜发电的动态市盈率(P/E TTM)已由2013年年报时的11.37倍,上涨至2014年中报时的16.57倍,11月27日盘中更是达到了空前34.4倍。虽然汉能薄膜发电的2014年三季报尚未发布,但仅凭2014年上半年其实现净利润17.3亿港元,同比增长约20%便可判断,市值、股价的变化,才是其市盈率走高的主因。言下之意,上文提及的那些光伏跨界应用、自我形象塑造等,均赢得了市场认可。
“汉能在相关财报的未来展望部分,已不止一次透露过其未来将向光伏下游应用端延伸的意图。另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由其更名而来,从‘汉能太阳能’到‘汉能薄膜发电’,意味着汉能薄膜发电将从单纯的光伏设备制造商转向光伏发电运营商。而这恰恰符合全球资本市场对光伏股的期望。”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如果说股价的走强,得益于汉能着力向下游应用延伸,以及由此引发的遐想。那么,在市值、市盈率走高的背后,总股本陡增也功不可没。
事实上,在2014年8月29日时,汉能薄膜发电的总股本还仅为288亿股,以彼时股价1.27港元/股计,市值不过366亿港元;然而,9月2日,汉能薄膜发电的总股本便跃升至了416亿股,以其9月2日的收盘价1.28港元/股计,市值顷刻便猛增至了逾530亿港元。
根据9月2日汉能薄膜发电发布的公告,当日公司分别发行了认购股份60亿股;奖励股份30亿股;还发行兑换股份逾38亿股。
据《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其中的60亿股认购股份及30亿股奖励股份,要追溯到2011年9月18日及9月28日订立的一份认购协议和一份奖励协议;而另外的38亿股,则由汉能控股之附属公司GL Wind Farm及China Genco手中的汉能薄膜发电可换股债券,全部兑换为股份而来。总之,这些股权在股东认可之下,经历了数次延期、调整,最终在认购条件达成的前提下,集中于9月2日实施。汉能控股集团的持股量也因此从61%增加至73%。对于本次所增持的股份,汉能控股做出承诺,将于三年内不会卖出,进一步表示对上市公司业务前景充满信心。
能否仰仗薄膜柔性取胜?
其实,除了象征着从设备制造到下游应用的“发电”,更名后的“汉能薄膜发电”中还有一个关键词,那便是“薄膜”。其不仅是汉能标新立异之所在,更是维系汉能薄膜发电股价、市值、市盈率的动力源泉。
汉能先后收购了德国太阳能公司Q-Cells旗下子公司Solibro、美国MiaSole以及Global Solar Energy。至此,算上原有的铂阳精工,汉能已具备了硅基薄膜、铜铟镓硒等多种技术路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
可以说,从传统光伏应用市场到如今正在筹备的产品开发集团,汉能的一切战略、布局,无不围绕“薄膜”展开。
所谓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对硅基薄膜、碲化镉、铜铟镓硒、砷化镓等技术路线的统称。与现如今占据着主流地位的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太阳电池的特点是可以使用玻璃、石墨等不同材料当基板来制造,而形成可产生电压的薄膜厚度仅需数微米。
而尽管业界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晶硅和薄膜两个技术路线不是对手,是兄弟,它们一致的敌人是传统能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多领域,它们之间的角逐仍不可避免。
“公允地说,单晶硅、多晶硅和薄膜在应用上各具优劣。比如从地面电站建设角度来看,在相等的装机容量要求下,单晶硅、多晶硅不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薄膜则由于光电转化率低,需要更大的面积。”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太阳能中心主任陈颉博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但由于薄膜电池,特别是铜铟镓硒电池具有更好的弱旋光性(光照不足时仍可发电)、温度不敏感性(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温度提高时电池效能下降较小)。所以,在实际发电量上,薄膜优势则更为突出。”陈颉向记者透露了其在意大利的一组实验数据:在单晶硅的电池效率为18%、非晶硅和铜铟镓硒(均属薄膜类)分别为7%、12.5%的基础上,进行同环境、同规模,为期一年的实验所得数据显示,单晶硅年发电为1.05度/瓦、非晶硅1.21度/瓦、铜铟镓硒则为1.37度/瓦。
除此以外,由于形成可产生电压的薄膜厚度仅需数微米,及其可以不同材料做基板,这令薄膜电池具有了轻便、柔性化的特点。而相比之下,国内直径为5英寸、6英寸的晶体硅片厚度还没有突破100微米(过于薄的硅片会使之极其易碎,不具备实际操作条件)。
“与在地面电站上的比拼不同,现阶段,薄膜电池在分布式,特别是BIPV领域具有了一定优势。这其中,既有薄膜电池更为轻柔的原因(符合国内房屋承重水平,符合特型建筑要求),也有屋顶弱化了此前地面电站中土地占总投资权重的原因。”陈颉进一步介绍,“不过,如果未来晶硅电池可以将自身重量降低25%,那么,其便具备了与薄膜竞争的能力。但在柔性化上,薄膜的优势则仍然突出”。
分布式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BIPV是分布式光伏的细分领域),由陈颉主导的一项研究预测,2020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40亿元-400亿元。而这无疑是汉能BIPV等事业部梦寐以求的“蛋糕”。
除了BIPV,曾有科研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具备柔性特点的薄膜电池,在设计上它可以根据车顶的流线及特形需求变化、弯曲。同时,在重量上,柔性薄膜电池每平米仅重3.5公斤,单层玻璃的薄膜电池也只有10公斤/平方米,晶硅则要达到15公斤/平方米,加之薄膜还具有晶硅所不具备透光、多色(符合汽车美观要求)等特性,也使薄膜成为光伏与汽车跨界融合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