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如何保证京津喝上放心“南水”
- 发布时间:2014-11-19 15:56:0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晶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长途跋涉千里的“南水”是何等“模样”?水质是否达标?
日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丹江口水库水位持续上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在即。届时,一泓清水将奔流一千多公里北上京津。日前,记者来到陕西、湖北、河南等地实地调研。
工作人员在丹江口水库采集水样。光明日报记者 张帆摄
强力治水:接力“净水”攻坚战
说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不得不提源于秦岭南麓陕西汉中、绵延秦鄂三千里的汉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调之水来自丹江口水库,而丹江口水库85%以上的水量来自汉江。
在陕西汉中市西乡县高土坝村的移民安置区里,人工湿地、景观树、观赏鱼塘……这些高土坝村花园里的风景,并不单纯只是风景。“社区的生活污水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这里的人工湿地,经过二次处理后,排放的水既能用来养鱼也能灌溉苗木。”高土坝村党支部书记王琨说。
据了解,分别于2006年、2012年得到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共规划投资78.5亿元,安排新建污水处理厂174座,新建垃圾处理厂98座。“这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覆盖了水源区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彻底改变了以往污水直排和垃圾乱倒的现象,对保护水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表示。
安康市白河县是汉江流经陕西的最后一站,“县里每条河都配有河长,河长是水质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水污染防治、改善恢复等负责”。白河县副县长卢存安笑称,自己也是一名身担重任的“河长”。
汉江顺流至湖北十堰,神定河、犟河、泗河、官山河、剑河5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蜿蜒穿越城区。如今,地上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公园,地下曾散发着恶臭的下水道不再让人难以靠近。在十堰城区的车道沟排污管道,记者第一次走进下水道,弯腰走在昏暗的管道里,脚下正往外排的雨水清可见底,封闭的污泥管道铺设在一侧。据十堰市副市长沈学强介绍,为根绝5河污染,十堰市提出建设雨污分流主支管网1490公里,整治排污口572个,根治大型河沟型排污口69个,在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之前,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的治污目标。
生态保水:绿色屏障养“好水”
沿丹江口水库行船北上淅川,万顷碧波,水天一色。掬起一捧水,甘甜润心。连续27年保持Ⅱ类水质,丹江口水库的水可以放心直饮。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大水缸”,那么南阳陶岔渠首闸则是调水的“水龙头”。作为渠首所在地,河南省淅川县全县总面积的92.8%都在水源区。北上的净水如何在这里“养”好?
淅川县县长赵鹏说,为防止化肥、农药所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进入丹江口水库污染水质,淅川县水库库周构筑起18.3万亩的生态隔离带,栽植各类苗木1100万株。
为进一步保护水质,库区延续多年的网箱养鱼产业被忍痛取缔。尽管网箱养鱼产生的残饵、粪便可被库区的鱼类和各种水生生物再次利用,但仍会增加库区水质的氮、磷含量。考虑到这种负面影响,淅川县下决心彻底取缔、拆除网箱。截至目前,淅川已拆解网箱37500多个,占总箱数的90%左右,余下的将于12月底前全部拆除。
日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布的考核结果显示,作为中线调水源头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符合调水要求。通过对不达标河流实施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管网建设、河道清淤及生态修复等工程,不达标河流污染面貌已明显改观,主要污染物浓度较上年大幅度下降,水质改善明显。
严密测水:三道防线杜绝问题水
浩荡“南水”,奔涌过一千多公里的明渠,进京后将转入暗涵。封闭式的双线地下输水管涵,让进京后的“南水”更安全。在北京市南水北调线路图上,有三个重要地点。每个点设有一道防线,确保问题水“不进京、不进城、不进厂”。
位于河北和北京交界处的惠南庄泵站是“南水”进京的首道防线,一旦发现水质有问题,进口节制闸将紧急关闭,同时开启退水闸,不让“问题水”进京。永定河大宁调压池是第二道防线,检测到水质存在突发污染时,永定河倒虹吸进口闸将关闭,杜绝污染水进城。第三道防线位于颐和园附近的团城湖,如果在这里发现问题,水闸会自动关闭,防止有问题的水进入水厂。
三道防线离不开严密的水质监测系统,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何凤慈介绍,北京市采用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及应急移动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监控南水北调来水。“输水沿线有很多自动监测探头,可实时传输数据,如果监测指标超出限值将自动报警。”
“由于不同的水对管网的适应能力不同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水黄现象,但不关乎水质问题。”何凤慈说:“我们现在用北京的管道在丹江口做实验,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水黄现象。”据了解,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正有计划地调整水厂的处理工艺,实施管网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