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产经 > 汽车 > 正文

字号:  

汽车反垄断:售后服务谁来定价?

  • 发布时间:2014-09-11 20:29:49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陈晶

  汽车售后服务究竟应该由谁来定价?奔驰、宝马率先公布了部分售后服务价格,发改委对此持什么态度?是给汽车售后服务价格划线,还是交由汽车企业自己决定?抑或是将终端销售的定价权完全划归经销商?据国际商报调查,轮胎属于汽车厂家允许的经销商外购、并有定价权的售后配件,但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产品,在同一汽车品牌的不同经销商处的报价十分混乱,折射了汽车售后配件的复杂性。发改委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此次汽车反垄断的重要目标——打破汽车厂家在售后配件领域的控制权?结果又将如何?

  自发改委对汽车行业发起反垄断调查以来,消费者从中感受到的好处十分有限:只有奔驰、宝马、奥迪、捷豹路虎的车主从其下调的售后配件价格中实际受益。发改委对12家被抓“现行”的日系零部件供应商的巨额罚单尚未对普通品牌的售后价格发生任何影响。至于路虎捷豹率先宣布的三款车型降价,由于分别是100万、200万、300万以上价位的小众高端车型,其在豪华车市场几乎未引发任何回应。

  由于反垄断调查仍在持续,消费者对进口车和国产豪华车及其售后服务进一步降价的心理预期增强,这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持币待购现象。来自北京亚市和国机汽车的信息表明,7月份进口车市场增幅仅为10%,而1~5月增幅为25.9%;7月份的进口车库存压力陡增,达到了今年的最高点3.4。与此同时,据国际商报了解,现在奔驰、宝马、奥迪的4S店的销售人员几乎每天都被“售后配件是否还会继续降价”的问题折磨着,尤其是奥迪,由于其售后服务价格已经高出奔驰和宝马1/3,原先被奔驰高昂的养车成本吓跑了的部分消费者现在有可能弃奥迪而去。

  消费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预期?答案很简单:这是发改委直接干预企业定价的结果。公开信息表明,奔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次宣布调低售后配件价格,第一次是为“配合”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主动表现”(降幅30%~50%,7月1日开始实施),第二次是因为第一次降价“没有达到发改委预期”(降幅15%,9月1日开始实施)。

  多位法律界人士对国际商报说,现在媒体和消费者对反垄断调查的理解和期待就是产品降价,这完全不是《反垄断法》的立法本意,也不是反垄断调查的目的所在。按照西方的法律实践,《反垄断法》只是禁止不同经营者通过协商定价(价格串谋)损害消费者利益,只要不存在这种行为,企业就拥有完全的自主定价权,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但遗憾的是,此次发改委主导的汽车反垄断调查从一开始就走了样:在没有确认不同经营者存在价格串谋的情况下,就对被调查车企施压,明显是一种政府干预企业定价的计划经济思维。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奔驰第一次宣布大幅降低售后配件价格之后,汽车流通协会某位负责人发表意见说:“什么时候轮到你汽车厂家来宣布价格了?”这是在为经销商争权益么?记者不得而知,但客观效果是导致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无所适从。

  根据国际商报的检索,目前在中国公布了售后保养价格的只有奔驰、宝马,奥迪没有公布,但记者从其经销商处搜集到了相关信息。详见下表:

  按照上述汽车流通协会负责人的说法,汽车厂家是无权制定售后服务价格的。倘若如此,奔驰、宝马在中国公布其统一的保养价格就涉嫌违规(所谓的“纵向垄断”)。记者致电大众、丰田、通用等全国服务中心,答复均为“因地区不同,进货渠道不同,人工成本也不一样,无法公布统一保养价格,详情请问当地经销商。”

  记者查询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现代、宝马的美国官网,均未有公开的售后服务价格信息。相关法律人士和美国车主对国际商报说,在美国,包括汽车在内的价格公开透明,一是靠市场竞争机制,二是靠反垄断法。换句话说,美国汽车市场是真正的充分竞争,只要不存在涉嫌垄断的行为,汽车企业是否公布售后服务价格完全由其自主决定。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熟汽车市场,消费者对售后服务价格这类信息都“门清”,厂家和经销商一般不敢太离谱。

  一位资深业界人士对国际商报说,从消费者角度,汽车厂家公布售后保养价格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竞争对手之间养车成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其品牌选择。反过来讲,售后价格信息公开可进一步促进车企竞争,最终受益的仍是消费者。这难道不是反垄断调查应该鼓励的么?

  此次汽车反垄断的目标之一是打破汽车厂家对售后配件渠道和价格的垄断。根据《国际商报》对汽车产业链的初步了解,放开售后配件供应涉及十分复杂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主要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控股、持股关系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截至目前,包括发改委在内,尚无任何一方能给出放开售后配件供应的清晰路线图,可见其操作性之难。

  我们不妨设想,在国内放开售后配件供应之后是否会出现混乱的局面?目前情况是,汽车厂家基本完全控制着售后配件的渠道和定价权,经销商只能自行外购少量配件,比如机油、玻璃水、内饰清洁剂、轮胎等。轮胎是一个特殊的售后配件,由于轮胎厂家在全球都可以直营或发展加盟店,因此经销商也可以自己进货,并拥有定价权。

  近日,国际商报以奔驰C260标配的225/45R16规格的米其林轮胎和奥迪A4L2.0T标配的225/55R16米其林轮胎为样本,向奔驰和奥迪的多家经销商询价,并对比了米其林加盟店和博世直营店的价格,发现同一品牌、同一规格的轮胎价格十分混乱。

  同一品牌、同一规格的轮胎价格何以如此不统一?不止一家经销商回答说“轮胎价格是厂家统一制定的”,但几家经销商报出的同款轮胎价格却有很大差异,根本没有所谓“统一价格”。记者向厂家核实,得到的答复是:经销商的轮胎进货渠道不一样,价格完全由经销商说了算,厂家不予干预,除非存在欺诈行为被投诉。这里谁没有讲实话,应该不难判断。只是问题在于,没有据实相告的一方有什么难言之隐么?

  同样令记者困惑的是,刹车片在奔驰、宝马官网是公开透明的统一价格,但是在奥迪,同一车型(2011款A4L2.0T)配备的刹车片,不同经销商的报价差别很大,最低1366元,最高1730元;工时费280元~390元。咨询奥迪全国服务中心,被告知厂家对刹车片有指导价,经销商上下浮动不得超过20%。也就是说,刹车片作为厂家控制渠道和价格的配件,经销商也可以自主进行价格浮动,但厂家的规定可以不听。

  这才是仅仅轮胎和刹车片反映出的问题,假如放开更多的售后配件呢?存在价差肯定有利于竞争,但消费者是否可以期待信息公开、透明呢?总不能让消费者一家家的去问吧?根据上述一手信息,我们或可就此次汽车反垄断做如下追问:

  其一,汽车售后服务究竟应该由谁来定价?奔驰、宝马率先公布了部分售后服务价格,发改委对此持什么态度?是给汽车售后服务价格划线,还是交由汽车企业自己决定?抑或是将终端销售的定价权完全划归经销商?

  其二,在目前经销商部分外购的售后配件中,以轮胎为例,价格不统一、信息不透明的情况让消费者多了选择的同时也够烦心,发改委认为应该怎样对其进行规范?

  其三,发改委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此次汽车反垄断的重要目标之一——打破汽车厂家在售后配件领域的控制权?

  其四,鉴于汽车售后配件领域的复杂性,此次汽车反垄断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是什么?多有业内人士认为,汽车反垄断应该常态化和制度化,在售后配件领域如何体现?

  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要,因为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经营都需要对未来有个确定性,如果它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缺乏预期,而消费者也持观望态度,那么,汽车市场将失去应有的活力。7月份进口车增速放缓、库存猛增就是最好说明。

  前述那位资深业界人士对《国际商报》说,神秘性、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市场经济的大敌,而现在,价格降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发改委的预期”,定价的主体到底应该是谁,产品和服务该不该有一个统一而又灵活的价格,灵活到什么程度,同一品牌体系内的厂家对经销商还要不要管理,管理到什么程度,《反垄断法》第十五条对7种情形的豁免规定还算不算数等等,都成了不确定因素,都要猜,都要等,这都会加大厂家和经销商的运营成本,进而转嫁给消费者,与反垄断应有之义背道而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