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律师答疑 > 正文

字号:  

手机偷跑流量你中招了吗? 律师称构成侵权

  • 发布时间:2015-07-07 06:34:39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彭琳 郑荣  责任编辑:金潇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上海消保委对市场上的主流品牌手机偷跑情况的检测报告。内容显示,大部分手机品牌都存在偷跑流量、预装软件数量多、难以卸载等问题。其中,苹果、OPPO、小米等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榜上有名。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后台运行,但部分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

  知名通讯专家项立刚则认为,要两方面来看待问题: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是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预装软件也是一样,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但目前确实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

  现象??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严重

  根据央视报道,此次上海消保委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手机。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在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

  其中,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此外,索尼、华为、诺基亚手机偷跑流量也较为明显。

  除了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上海消保委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元到5元钱,少的话也会有1元到2元钱。”

  另外,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商家标称容量一般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致电小米方面,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回应,“但是我们盒子上标明了可用容量大小的”。

  调查??

  预装软件获利成灰色产业链

  “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软件、APP经常在后台运行,造成了流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跑。”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内存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不符的现象也是因为预装软件。此外,还存在用户不知情的,而实际上一直在运行的软件,小米在台湾等地因此曾被起诉。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过预装软件获利的这种灰色产业链普遍存在,其中每个手机获利5角到5元不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较为正规的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由软件方付费给手机厂商,强制用户开放权限。艾媒咨询调查也发现,QQ、微信、360等安卓软件强制用户开放权限的行为最为严重;其次,小品牌手机利用手机预装软件推送弹窗广告,并非法偷取消费者数据信息获利。

  “艾媒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手机预装软件都对消费者产生了危害。”张毅告诉记者,第一,盗取用户财产,如银行卡信息、网上账户如余额宝、微信账户账号密码、游戏虚拟币等,危害用户财产安全;第二,危害隐私安全,用户个人聊天、通讯行为、行踪、社会关系都可以被跟踪监视;第三,流量偷跑,造成用户损失;第四,信息骚扰,如弹出窗口、数据推送等。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也表示,预装软件环节的确存有灰色产业链。手机预装软件一方面或“偷盗”用户流量,使用户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有信息泄露隐患,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较大损害。“当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很难单纯从硬件上获得可观利润,因此诸多厂商都将目光转移至预装软件环节。”

  建议??手机软件“准预装”或是解决方法

  知名通讯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流量偷跑问题,主要是由于软件储存、更新、备份等引起。但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其实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

  项立刚表示,预装软件也分两种,一种是用户需要的,另一种是多余的、无法卸装的软件。怎么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把预装软件一棍子打死是不行的,但是任其泛滥也不应该。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可以让用户有选择权,同时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准预装”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打包分门别类的内置一些应用,这些应用并不装在手机里,需要时下载安装。”

  同时,项立刚也指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并没有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预装软件装多少为宜?因此,在预装软件管理方面出台政策和达成社会共识是解决之道。一是从法律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二是行业协会应尽快达成共识。

  不过,消费者对于手机流量偷跑则是叫苦不迭,一位名叫“青清闲”的网友私信记者说,“我的苹果6流量用得超快,500M的流量几天就没了。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开蜂窝移动网络,上官网也查不到流量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对此,张毅给了消费者几点建议。第一,关闭自动联网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第二,判断哪一些软件最耗流量,将其删除;第三,如果该软件是预装软件,无法删除,那么用户应立即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媒体曝光,追究厂商责任。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张毅说,光靠行业自律是没有用的,一者违规的大多数是行业标杆,二者厂商存在逐利思想。“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处罚条例,尽管早前有公布相关规定,但是没有处罚条例,这也是目前手机行业不受控制的主要原因。”

    -律师观点

  知名IT律师赵占领:

  偷跑流量

  构成侵权

  流量偷跑主要是手机及软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启用,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财产安全权。手机容量方面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实际容量=占用容量+剩余容量,未告知用户手机容量的以上各部分具体信息,侵犯知情权;另外一种情况是实际授予容量与标称容量不符,构成欺诈。

  预装软件则主要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没有给予用户选择购买与不购买,使用或不使用的权限。其中,对于预装软件本身法律没有明确直接规定禁止,因为部分预装软件是必要的。

  工信部在《工信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明令禁止五种情况,但是监管力度不够。此外,预装软件分类型应由不同部门监管,如预装软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应由通信管理部门监管;标称容量与授予容量属于虚假宣传,应由工商部门管理等。

  对于流量偷跑等上述问题,消费者个人维权时间长、成本高、赔偿金额低,维权难度非常高。由于单个消费者维权处境尴尬,厂商违法成本低,相关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此次上海消保委这项公益起诉能够弥补消费者个人力量不足的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