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快消品 > 正文

字号:  

进口葡萄酒抢滩国内市场 火爆背后乱象丛生

  • 发布时间:2015-07-28 11:35:1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金潇

  日前,中澳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意味着34.7%的葡萄酒关税将在2019年降为零。澳大利亚也成为继新西兰、智利后,又一个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

  曾经“高高在上”的进口葡萄酒,近年来随着进口量逐年攀升和价格降低,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次在“零关税”的政策红利之下,进口葡萄酒更是吹响了新一轮对国产酒的进攻号角。但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火热的市场背后,也隐藏着鱼龙混杂等乱象。

  A观察篇

  葡萄酒零关税扩容

  近年来,随着国内葡萄酒市场的火热,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法国波尔多地区进口葡萄酒外,还有不少“新面孔”出现,如来自澳大利亚、智利、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葡萄酒。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分会统计,今年1~5月,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同比增长38.09%,金额同比增长22.32%,进口额增速继续提高。

  6月17日,中澳签订自贸协定,意味澳大利亚葡萄酒将在2019年享受零关税。而在此之前,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还有智利和新西兰。

  这些举措都将拉动葡萄酒进口量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智利葡萄酒到中国的进口量也出现激增。2015年前4个月,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量同比上升48%,进口额激增90%,成为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今年3月,智利瓶装葡萄酒向中国出口大约34万箱,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价格渐趋亲民

  过去的十年,进口葡萄酒受益非理性消费,其价格虚高,不过随着三公消费禁令等因素的影响,进口葡萄酒不再都是“高大上”产品,价格变得越来越亲民。

  记者在京城超市、酒业专卖店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不少标称“原装进口”的葡萄酒,价格差距悬殊:高档的礼盒酒有的一瓶标价1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低端的进口葡萄酒,有的一瓶几百元左右,打折后有些甚至低至数十元一瓶。总的来说,产自法国的较贵,而产自澳洲、西班牙、智利等国的则相对便宜。一位酒业专卖店销售人员介绍,目前国内市场进口葡萄酒销售较好的,价位多集中在100-500元这一档次,这个价位的葡萄酒品牌众多,涉及的国家和主要产区几乎应有尽有。

  而在此前,一些高档葡萄酒销售很是火热,甚至可以说是“一瓶难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以大拉菲为例,在2011年前后,一瓶1982年的大拉菲在国内最高能卖到8万元-10万元。现在,同样一瓶1982年法国大拉菲,只需要4.5万元,而通过一些压货的经销商还能拿到更低价格。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零关税直接影响终端价格,使进口葡萄酒价格不断下探,国内葡萄酒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此外,受三公禁令、经济大环境等影响,也使得高端葡萄酒自降身价,以抢夺市场。“进口葡萄酒过去暴利销售模式不再,近几年进口葡萄酒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西兰、智利、澳大利亚等国的进口葡萄酒关税减免,将导致进口量大幅增加,国内葡萄酒整体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下跌。此外,现在整个酒水市场不景气,各渠道商均在采取低价出货策略,电商平台的价格策略也对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带来较大冲击。”

  国内酒企压力大

  进口葡萄酒飞歌猛进,也给国产葡萄酒不少压力。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葡萄酒全年酿酒总产量116.10万千升,同比增长2.11%;实现销售收入420.57亿元,同比增长3.91%。不仅整个国产葡萄酒增长乏力,一些国产葡萄酒龙头表现也差强人意。国产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年报显示,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较上年下降3.80%。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祖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一些国产葡萄酒的价格较低,但价格并不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唯一因素。葡萄酒是极具个性化的酒种,注重的是品质、产区和性价比,中国葡萄酒目前还缺乏个性和特点,没有辨识度。“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瓶颈在于个性和品质,葡萄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和技术没有提高,各个产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国内葡萄酒企业重渠道轻文化,照搬白酒的营销模式是不可取的,葡萄酒的文化属性很重要,高端酒的价格支撑需要品质、品牌、历史、文化、风土等因素共同作用。”

  朱丹蓬表示,国产葡萄酒的竞争更多在于拼规模、拼价格,并没有给消费者讲一个好的故事,把葡萄酒文化内涵教给消费者。“随着关税减免政策进一步放开,品种丰富的进口酒或将进一步蚕食国产酒市场份额,价格战在所难免。因此,未来葡萄酒消费将更倾向于高性价比产品,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压力将更大。”

  B 调查篇

  进口葡萄酒乱象凸显

  在进口葡萄酒市场火热的背后,市场也存在不少乱象,让消费者难辨其真。

  乱象1:市场不透明价格虚标

  商家随意标价、价格虚高问题是目前葡萄酒市场的一大顽疾。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十分了解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构成及定价方法,一些商家趁机对所售葡萄酒产品随意加价,从而导致价格混乱。不少消费者反映,超市和酒水专营店里林林总总的葡萄酒,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既有低至几十元,也有价格高达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高档酒。即使同一款葡萄酒在不同地方的售价也不同。

  经营葡萄酒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一些经销商把几十元的葡萄酒自己配了一个高档的包装,然后标价上千元卖给顾客。因为顾客无法根据口感和产区判断酒的档次,他们在送礼时往往更看重的是包装,因此商家自行过度包装红酒十分普遍。

  此外,一些不法葡萄酒商家通过混淆葡萄酒的级别,将低等级酒包装成高级别酒,如钻石级、大师级、特优级等林林总总的级别概念,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乱象2:国内分装冒充原装进口

  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主要有三种公司:一种代理进口葡萄酒品牌,即将国外葡萄酒原瓶引进中国市场销售;一种是在国外寻找酒庄合作,在产地生产灌装并贴上自己的品牌,再进口到国内,也号称原装进口;另一种是将国外的散装酒运到国内,在国内生产灌装,甚至是进行勾兑调整口味,也标榜是进口酒。

  朱丹蓬告诉记者,国内进口葡萄酒共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进口瓶装酒,另一种是灌装酒。每年国内进口红酒的消费量大于红酒进口量,“国内销售的红酒到底有多少是纯进口,有多少是被勾兑过的,没有人能算清楚这笔账。”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甚至还“造假”冒充进口葡萄酒,用酒精、色素、香精等工业原料勾兑出假葡萄酒。由于进口葡萄酒市场不透明,不少勾兑的“假酒”贴上进口葡萄酒酒标后也进入市场。由于这种“勾兑”出来的葡萄酒根本不是葡萄原汁发酵而来,消费者饮用存在健康风险。

  乱象3年份造假“山寨”酒泛滥“酒是陈的香”,一些消费者对陈酿葡萄酒可谓情有独钟。而一些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啃老”心理,虚假标注所产酒为“XXX年份酒”、“十年陈酿”、“五十年窖藏”,将根本未陈酿过的葡萄酒大肆鼓吹为年份老酒,大打年份概念牌。而普通消费者对此大多缺乏鉴别能力,部分消费者甚至还认为陈酿酒一定比新酒优质,从而被酒水的年份概念蒙了眼。

  名庄酒在国内市场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但一些不法酒商为了牟取暴利而打擦边球,将所售葡萄酒冠之为与名庄酒相似的名字,或者伪造名庄酒的商标,冒充名酒。

  朱丹蓬介绍,葡萄酒行内流传一个说法:国内和名庄酒相关的每100元销售额中,正牌厂家占20%,80%落入造假企业腰包。目前被山寨得最多的名牌酒莫过于拉菲了。国人都知道,“拉菲”是进口葡萄酒里的“LV”。而一些不良酒商正是利用国人的这种消费心理,制造与销售让人啼笑皆非的各类“山寨拉菲”,如,“拉菲帝国”、“拉菲世家”、“金拉菲”等山寨货。

  C小贴士

  选购进口葡萄酒要“四看”

  进口葡萄酒市场上的种种乱象,让消费者在买酒时很难甄别真假。那么如何选好一款原装的进口葡萄酒呢?知名葡萄酒伺酒师高梓清介绍,购买进口葡萄酒最好要“四看”。

  1.看报关单、出入境检疫报告单。原瓶原装进口葡萄酒的报关单上一般会标明“分量”和进口瓶数;而出入境检疫单上会标明葡萄酒单位,如果是支/瓶/箱,则均为国外原瓶原装进口红酒,而如果是千克/吨/公斤,则为国内灌装的进口酒。

  2.看中文标签。按照我国规定,所有进口葡萄酒均需加贴中文标签。规范的进口葡萄酒中文标签强制性标注应具备以下内容:品名、原料与辅料、产品类型(含糖量)、原产国、酒精度、生产日期或灌装日期、保质期(酒精度10%的饮料酒可以豁免)、贮存贮藏条件方法、进口商/经销商/代理商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警示用语等。

  3.看条形码。正规原瓶原装进口红酒都会有中文背标,而在中文标上都会有条形码,而且这些条形码第一个数字往往代表不同的国家,如3代表法国,0代表美国,7代表智利,8代表西班牙,9代表澳大利亚等。

  4.看灌装地。原瓶原装进口红酒的中文标或锡帽上会标注葡萄酒的原产地与灌装时间,除此之外不会标有灌装地,如果发现中文标上有灌装地就要多加留心了,因为很可能是灌装酒。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