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奶农倒鲜奶现象仍持续 收购价每公斤仅1元
- 发布时间:2015-06-23 07:3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金潇
奶比水贱 倒奶杀牛风波久难平息
奶农遭遇乳业转型阵痛
养了几十年奶牛的山东奶农裴树克去年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倒奶”。“200多公斤牛奶,‘哗’地一下全倒在地上,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那眼泪掉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两鬓有些斑白的裴树克仍难抑泪水。
然而,裴树克和他的同行们并未料到,“倒奶”只是个开始。2014年年底以来,国内奶牛养殖户杀牛弃养现象频频出现。《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多地采访发现,由于原奶价格低迷,一些地区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仍在持续,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
奶比水贱 收购价每公斤仅1元
陕西省榆林蒙靖牧场养殖户闫喜利说,乳企在合同到期之后已告知,因原奶过剩不再续约。现在周边几家牧场十几吨的鲜奶只能以每公斤1.6至1.8元的价格卖给“奶贩子”,为了让牧场经营下去,只能杀掉一部分牛。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东省齐河县见到奶农牛继芳时,他正满面愁容地在电话里和乳企讨价还价。始终低位运行的生鲜乳价格,让牛继芳从2014年11月至今“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从4月1日开始,连着几十天了收购价都是每公斤1元,比矿泉水还便宜”。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科技处处长李流航说,山东生鲜乳收购价格从2014年3月开始持续走低,11月、12月急剧下滑。到今年第17周,山东牛奶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96元,同比下降30.84%,远低于每公斤3.5元的综合成本价。其中,小散户和小区受冲击最为明显,牛奶收购价最低可达到每公斤1元,毫无盈利可言。
据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对全省奶站监测的结果,2015年1月第一周,全省未按合同正常收购的生鲜乳约4470吨,直接倒掉鲜奶数量约925吨,非正常淘汰奶牛6270头。亏损严重是养殖户“倒奶卖牛”的主要原因。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奶业发展时间短,现代化奶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饲养成本高、单产水平低,与国外相比综合生产能力低下。
时隔数月,这一局面并没有出现明显缓解。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奶站监测结果显示,4月该省监测奶站所有奶农户数为9100多户,同比减少约33.1%(3月为9800多户);监测奶站奶牛存栏数675000多头(去年同期730000多头),同比减少约7.5%。
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在陕西、河北等地。河北省行唐县畜牧局奶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盖连义说,目前企业收奶质量标准提高了,原有养殖模式达不到乳企提出的标准,有些奶户被迫卖牛退出市场。乳企给牧场的原奶价格降下来了,5个生鲜乳收购站因形势不好退出市场。
从农业部的监测数据分析,2007年至今我国共经历过两次“牛周期”。2007年5月前后,生鲜乳价格一路飙升,2008年3月达到峰值,受三聚氰胺、国产奶粉质量问题等因素影响,价格一路下跌,至2009年7月达到最低值。这一“牛周期”持续了二年零二个月。
此后的四年零七个月,生鲜乳价格一直保持缓慢上涨态势,至2014年2月达到峰值。随后价格震荡下行,目前价格与2013年初的价格基本相当。而同期国际奶价的价格却并没有一路上涨,而是在2011年3月达到峰值后,下降至2012年7月共16个月,随后上涨了19个月进入下行通道。
疲态难振 下半年奶价反弹几无望
面对始终低位徘徊的奶价,一些养殖户表示,近三年内想要恢复盈利或是实现“报复性”反弹十分困难。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说,奶价下滑预计要持续到年底前后,能出现实质性的止跌反弹,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汇丰牧场的奶牛存栏量为800余头,是当地比较成熟的规模牧场。该牧场场长孟军告诉记者,以他的牧场为例,自繁自养的牛犊需要1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成长为可以配种的奶牛,再经过10个月的怀孕产仔,才能开始泌乳。“从养牛到卖奶挣钱,需要二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投资在1.5万到2万元不等。”孟军认为,奶牛的成长周期决定了奶价难以实现“报复性”反弹。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近期倒奶杀牛仍在继续,反映出不少乳企的库存可能非常饱满,或部分库存接近临期,只能先消耗库存。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奶价大幅下降与进口奶粉大幅快速进入直接相关。据介绍,去年以来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1吨国产奶粉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转向更多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使用。2008年至2013年,我国进口乳制品从35万吨增至159万吨,年均增长35%,特别是进口奶粉从10.1万吨增至85.4万吨,年均增长53%,奶源自给率从95%降至78%。2014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口奶粉88.4万吨,同比增长20.2%,奶粉进口快速增长,加上2014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造成奶源过剩。
国金证券日前发布的行业研报显示,由于下游乳品加工企业的库存量渐达饱和,目前进口奶粉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也开始放缓。今年前三个月,奶粉进口量同比下降47.6%。但是,随着中新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和执行,未来进口奶粉对于国内原奶价格的冲击会持续加重。
偷工减料 养殖户“只要保证牛活着”
由于生产难以维系,很多养殖户的原奶失去了下家,无合作关系的奶源只能找出路卖给“奶贩子”。更有甚者,养殖户自己加工一下就卖到市场,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通报2014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情况,不合格奶粉中,有3批次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
“此次奶粉中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的出现,和奶价下行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宋亮说,在人工等成本高企、奶价却持续低迷背景下,养殖户利润正急剧下滑,不少地方都在“倒奶杀牛”,一些养殖户只要保证牛活着就行,自然会在饲料上“偷工减料”,通过降低饲料的营养程度等方式减少奶牛产奶量,降低损失。
“降低成本只能降饲料成本,其他东西如员工工资减得掉吗?”一位受访牛奶养殖场负责人表示,以前奶价高的时候,什么料贵、产奶量高就给奶牛吃什么料,微量元素和添加剂的购买都不计成本。但现在养殖场只能购买更加便宜的原料,或减少营养素、微量元素的添加,减少饲料成本投入。
宋亮说,营养元素的减少、霉变饲料的应用,可能导致奶牛体质下降,造成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这给监管部门敲了警钟,必须防范饲料和原奶的源头质量管控,加强对原奶的监测力度”。
为消化和释放生鲜乳产能,一些中小型牧场着手自建“鲜奶吧”,通过生乳的即时收购、加工、制作,向消费者提供新鲜乳品。
以山东为例,目前已发展出各种类型“鲜奶吧”2000余家,遍及全省17个地市。“由于我们最近在网上搞团购,来消费的顾客比往常多了不少,我们的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只好采取会员制进行销售。”济南“旺角鲜奶饮品吧”负责人杨晓霞说。
虽然“鲜奶吧”主打“健康牌”,但一些奶业专家告诉记者,部分“鲜奶吧”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和乳制品制作专业知识,制作工艺、操作方法有待规范。此外,“鲜奶吧”是原奶进行初次加工,是不是合格的奶都没法检测,原奶质量品质难以管控;运输加工中安全品质难以保证,亟待引起重视。
在一些地区,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鲜奶吧”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国家食药监总局也于今年4月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现制现售生鲜乳饮品监管的通知》,要求现制现售生鲜乳饮品的经营者要具备稳定可靠的奶源,配备净乳杀菌、发酵、冷藏等必要的设备,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许可类别为“饮品店”),并且经营的产品品种仅限于巴氏杀菌乳和发酵乳。经营者要严格管控杀菌、发酵、冷藏等过程的工艺参数,要定期对采购的生鲜乳、加工制作的成品等进行检测,或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生鲜乳应符合《生乳》(GB19301-2010)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转型升级 治愈倒奶之痛药方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应利用当前奶价低位运行的市场机制,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扶持优势产能做大做强。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不主张建大型和超大型牧场,他们认为适度规模家庭牧场的奶牛养殖将成为未来养殖业的主流。
山东高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化鹏认为,在此次市场波动中,小散户是主要受冲击对象,应适当利用市场调节,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同时,加大对优势产能的扶持力度,鼓励地区内的小散户进行自我整合,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从而提升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河北省行唐县畜牧局奶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盖连义表示,有人呼吁建立乳品企业入股奶牛养殖小区机制,形成股份联合体,实现乳企、小区、奶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在目前外部奶源充足且价低的情况下,乳企没有动力与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也没有意愿帮助奶农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盖连义认为,如果不能使奶农和乳企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下一次奶源紧张时可能又会出现抢奶,奶源充足时又会杀牛,这种怪圈已经持续多年,靠市场、乳企和奶农之间的自觉难以打破,需要出台一些硬性规定和措施。
盖连义表示,从大的发展规划来看,要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产量低、不挣钱的,发展大的牧场,这样在监管、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会带来益处。
不过,对于发展大型牧场是否符合中国农情,目前业界仍然存在争论。
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表示,前几年,在国家和各省市的引导下,乳品企业纷纷投资建大型牧场,甚至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进入。大型牧场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优势是整体奶牛和奶源的质量水平高,弊端主要体现在对管理团队要求高,这恰恰是当前中国奶业的短板,人力资源方面不是太充足。并且,建大型牧场投资巨大,动辄就需要几个亿,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此外,大型牧场的疫病和环保压力以及粪污排放和处理压力都很大,对环境污染很厉害。疫病防治方面,规模扩大以后,太过集中,风险很高。
针对如何提高奶农对企业的议价能力,济南市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经理赵鲲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起第三方检测制度,实现原奶生产的优质优价原则。“现在生鲜乳质量什么样,指标什么样,都是以乳品厂的检验结果为标准,奶农对定价、乳品质量话语权很小。”赵鲲说,在这样不科学的“游戏规则”下企业和奶农展开博弈,我国的大多数养殖户,尤其是优秀养殖户,将难以继续生存。
据介绍,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乳业发达国家,生乳收购大多都采用分级标准。近年来,上海也探索实施生乳收购“按质论价”机制,目前已形成养殖场、乳品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良性互动,有效地保障了奶农利益和乳品质量安全,保障了奶价在合理的范围。《上海市生鲜牛奶收购按质论价办法》规定,除了重金属、药物残留等强制性检测项目外,上海还要检测脂肪、蛋白质、微生物群、冰点、体细胞、亚硝酸盐、抗生素、黄曲霉毒素等八大类指标,生乳的收购价格与这些指标的高低密切相关。
专家认为,总结欧美国家的做法以及上海的试点经验,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生乳收购制度,能有效引导奶农提高生乳质量、保障乳品安全。因此,修订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标示管理,已是当务之急。相关监管部门可要求乳品加工企业在如实申报奶源总量的同时,申报其不同奶源的质量情况,并根据生乳质量分级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奶源使用计划,以提升乳制品的安全可靠性。
专家还建议,可借鉴台湾地区“鲜奶标章”等做法,要求加工企业在乳制品的标签上注明奶源级别,方可进入市场销售,确保“优质优价”的原则贯穿于生乳收购、乳制品消费等整个过程。这对于规范乳品市场、提高养殖水平,以及保护消费知情权等,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