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满天飞如何辨真伪? 销售方"口说为凭"
- 发布时间:2014-11-04 09:08:00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谢凌宇
继“绿色”、“无公害”概念走红后,“有机”农产品也逐渐爬上了超市货架,小小一盒的价位几乎可以等同于数斤的寻常蔬果。但记者走访后发现,某些号称为“有机”的产品实际上只是出自销售者缺乏凭据的命名,并不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打了折扣,市场秩序也随之受到了破坏。
销售方:没有标识“口说为凭”
“你是要买有机蔬菜?这边看,架子上的都是!”在海淀区的一家连锁超市里,听到记者询问“是否卖有机食品”时,一位导购人员立刻抬手指向了立在边角处的货架。
记者走近后发现,上面层层摞满了盒装蔬菜,与摊在过道处散卖的蔬菜相比,确实显得更加洁净、形状规整一些,但记者拿着盒子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只找到超市中标明产品种类价格的条形码和生产商“某生态农业公司”的名称,没能发现和“有机”直接相关的任何字眼。
“这上面没写是有机的,你说是有机依据什么?”记者随即提出了质疑。面对这样的疑问,导购显得很淡定,“我们平时那些菜都是不包装让大家随便挑的,这些包装了的就是有机的,我们卖货的都知道,你放心,绝对既营养又健康。”
记者随即发现,这种“口说为凭”式的有机食品并不只出现在实体店中,在淘宝网上,记者询问了五家在商品名称中含有“有机”字样的卖家,对于“是否有机”的询问,这些店主都毫不迟疑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当记者要求出示凭据时,有的回答“农家肥种的就是有机的,我家的菜都是农户自己种的”;有的直接做了“例外”解释,声称“只有有实力的公司才能有认证,我们就是自产自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对记者的一再追问,一位卖家直接用个人信誉做了担保——“没有标识,全凭良心。”
消费者:概念模糊心存疑虑
“有机”究竟如何定义,哪些菜是“真货”?消费者也是一头雾水。记者在位于国际展览中心一侧的家乐福超市“蹲守”了一个小时后发现,不管是出售便宜新鲜的散装菜摊位,还是码放干净整齐的盒装菜架子,来往挑选的人都是络绎不绝,惟独卖有机菜的区域乏人问津。虽然间或有好奇的顾客路过,拿起来看上两眼,它们最终的归宿还是货架而非购物车。
记者随机询问了10位顾客不去购买有机菜的原因,“太贵了”成为共同的呼声。从价位上看,这些蔬菜的确不太“亲民”——紫洋葱一斤33.4元、圣女果一斤30元、卷心菜一斤26元。以百姓家中常吃的胡萝卜对比,有机胡萝卜一斤31元,三根人手长度的要卖上20.57元,而散装的一斤才0.98元,价格差了几十倍。
但记者同时发现,价格并不是消费者望“有机”却步的惟一理由。
对于有意购买的市民,不知道“是否货真价实”让他们心生疑虑。将好几种蔬菜拿了又放下的李大妈告诉记者,自家的儿媳妇怀孕了,家里想s给她“开个小灶”,买点更加健康的蔬菜,但所谓的“有机”蔬菜在市面上挺多,价格参差不齐,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分辨。
“如果真的像网上说的不加那些乱七八糟的农药化肥啥的,多贵我们也愿买,毕竟家里有孕妇嘛。但他们各说各的,也没人查、没人监督,谁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外表上看不出来,万一就是普通菜洗洗包包,这钱不就花得冤枉了嘛。”李大妈最终还是从有机菜的货架走开了。
专家:看“标”认“码”片刻可查
“‘有机’和‘无公害’、‘绿色’并不能画上等号,它的种植标准更高,可以说是‘金字塔尖’上的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吴广枫告诉记者。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规定,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绿色食品”则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
有机食品协会工作人员解释,正规有机产品,必须统一附加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而且有惟一编号和认证机构名称标识。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一要看“标”,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为圆形,外框绿色,上部有“中国有机产品”字样,还绘有绿色丝带环抱的红色种子造型。这个标志的防伪性很强,数量控制严格。
另外,有机产品的“有机码”采用暗码形式标注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旁,刮开涂层即可获取,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cnca.cn)中输入该有机码,产品信息就一目了然。
而对于消费者反映的“有机食品价格偏贵”的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有机产品拒绝一切农药化肥,对于土壤、灌溉水也有相对“苛刻”的要求,比生产日常的蔬果耗费更多人力物力,售价自然偏高。但他同时表示,有机产品虽然更加健康安全,但并无实验室数据表明其营养价值更高,市民购买时还应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