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不安全感”
- 发布时间:2015-04-03 09:36:22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何消除
“不安全感”
□胡立彪
一场由马桶盖引发的关于国人海外扫货现象的讨论一直在发酵。只要有新发生的相关事件,就有人拿来当作论据说事。比如,质检总局日前发布法定检验商品目录以外的进出口商品抽检结果,其中进口商品不合格检出率高达35.2%。这个数据立即被力挺中国制造的一方作为反驳材料:外国货也不见得都是那么好。
虽然通过拉低对手缩短差距也算是一种战术,但这毕竟没有在事实上提高自己,有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悲壮。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寻找中国制造强于国外的地方,说起来底气较足。比如,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通信技术和设备、智能手机、水电火电核电、高性能计算机等这些中国制造表现突出的领域,常被罗列出来,比压他国。
即使如此,似乎仍难说服那些不看好中国制造的人,因为后者也能轻易罗列出更多的反例。而最大的无奈却在于,所有的说服工作对于那些扫货者而言几乎都是无用功,他们大都毫不理会,该怎么扫还怎么扫。有些国内游客到国外转了一圈,却扫回了不少“Made in China”的货,这事曾经被当作笑话,但干这种“傻事”的人却不觉得有什么可笑,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在中国制造的,作为出口产品,其品质也比国内市场销售的更有保障。
有这种心态的人并非少数,而这种心态并非一个简单的“崇洋媚外”可以概括解释。“国外的月亮就是圆”,问题不在月亮,而在看月亮的人及其看月亮时的心情。一些人更愿意接受外国产品,即使这些产品贵很多,而事实上质量并不比国货强甚至不如国货,他们也心甘情愿地掏钱,支撑这种非理性选择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国内市场环境的整体不信任,在信任危机之下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基于信任的安全感往往是理性而强大的,而一旦信任被破坏,内心被不安全感占据,它就会变得极其脆弱,而且会非常不理性。这种状况下,说理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已有7个年头,但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仍未建立。大批中国游客到海外购买奶粉,被外媒称为“白色淘金热”,至今仍在持续。事实上,经过政府大力治理和市场残酷淘洗,国内乳制品市场已经规范多了,国内企业生产的乳制品也相当不错,品质上与进口产品几无差别,但消费者似乎还是不买账,任政府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怎样宣传力推,销售就是火不起来。就像人一时犯错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弥补一样,有评论认为,国产奶粉“丑陋的名声”,估计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来修复。而整个中国制造的声誉重建,恐怕就更是一件浩大的历史工程了。
中国政府现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弱化了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从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民众市场信心建立的长期性。当然,“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转型,完成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飞跃,既是一种美好理想,实质上也是使中国制造脱离当下低质低价困境的必然选择。
国人海外扫货体现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反映了中国制造存在诸多短板,但这也同时表明国人现在已经具有了强大的扫货能力。国人的消费需求层次在提升,消费意愿在增强,还像以前那样只提供他们低层次的产品显然已经不行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国人国外扫货反映的是中国制造整体生产滞后于需求,而当下国人消费需求提升,却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
还是那句话:需求决定生产。中国制造并不是没有能力生产出好的产品,而是缺少生产好产品的强大动力。现在市场对好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强,就看中国企业能不能转变思想,对自己进行改造升级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