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中集:用精益与坚守铸就深圳质量

  • 发布时间:2015-02-11 09:33:4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杨贞晶 本报记者 傅江平

  2014年岁末,历经近一年的评审,深圳质量大会落下帷幕。10年来,作为中国质量的一面旗帜,深圳市长质量奖推出了一大批本土卓越企业,发掘了一批经典管理创新案例,为深圳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活力。中集集团荣获2014年度市长质量奖大奖。

  会上,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发表主题演讲说,中集作为和深圳经济特区同步成长的企业,我本人作为深圳第一代拓荒者,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中集将不负市委市政府的厚望,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和带动作用,为深圳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集集团副总裁、市长质量奖筹备组负责人吴发沛告诉记者,经过30年发展,中集已经建立起了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些优势并不希望限定在中集,更要为深圳企业、深圳质量提供助力。

  评审专家认为,中集集团具有诸多深圳企业特质,公司具有一支远见卓识、具备领导力的领导团队,这个领导团队带领公司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二,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具有顶层设计,这个设计兼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势,建立了现代混合所有制的制度与机制。第三,中集集团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不断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3个标准 30年磨一剑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集也成长了三十年。去年12月召开的深圳质量大会,中集集团荣获2014年度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大奖),麦伯良在会上发表获奖感言时无不感慨道,“30年前,中集参与缔造深圳速度。30年后,中集依然代言深圳质量。”

  今日的中集,已经具备了跨越千亿的企业实力,然而,尽管登顶集装箱行业世界冠军已经18年,但这背后的脚印却也深深浅浅。十八大之后,深圳率先自主变革,在“深圳速度”基础之上,提出了“深圳质量”的新理念,“深圳以质量立市,企业更要以质量为本”,麦伯良也顺应时势,积极推动中集转型升级,希望探索出一条属于制造业的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

  目前,中集已经探索形成了“四大四小”八个业务板块:“四大”即集装箱、车辆、能化和海工,“四小”即空港、物流、金融和地产。与十几年前基本上只做集装箱相比,中集现在的规模已经扩大了6倍还多。另外,就市场占有率而言,中集有10多个产品持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作为一家为全球市场服务的跨国经营集团,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400余家成员企业,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6万优秀的中集员工,创造了578.74亿元的销售业绩,净利润21.8亿元。

  “多元化是中集发展的唯一出路。”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思考,麦伯良曾表示,中集是用三个标准来决定进不进一个产业的:第一,符不符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未来的趋势;第二,能不能够发挥中集的优势;第三,符不符合国家战略。由此,人们才发现,一开始的中集沿着制造业的主线走,而后造的产品开始一级一级地提升,基于集装箱的全球领先优势,中集延伸到道路运输车辆业务、能化装备和重卡,直到如今的海洋工程。

  对于愈加为人所诟病的制造业,麦伯良始终保有一份与众不同。他认为,尽管中集选择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来者不拒”。他以中集为例,阐述多元化发展是首先需要建立对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困难和代价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的,其次是要尽量做自己有优势的东西,千万不要涉足自己完全不懂、也没有优势的东西。麦伯良对于中集“三个标准”的诠释,表示中集的转型是依靠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提升,并由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出发而实现的升级。

  1份信念 5年隐忍负重

  在“快”时代的当下,质量和效率是制造业的“双重大山”,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日本用了十年时间,韩国则用了二十年,而中国近三十年时间也仍未彻底摆脱有关制造业的种种阵痛,眼见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步履维艰、危机四伏,中集也遇到了事业版图中的一次与命运的较量。2008年,中集开始做海工平台,由于做海工难度相当大,行业门槛也高,到现在,前后7年时间,中集亏损了30亿。

  去年开始,海工开始盈利,中集终于做成了。制造业又苦又累,常常有很多人不理解麦伯良为何仍在坚持,对此他只说了一句“因为我有我的认识,我有我的坚持。”而这份隐忍的信念,让他得以观察到目前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中国最缺的一块,也是必须加强的一块领域。当意识到这个障碍后,麦伯良凭借中集的实力和号召力,将这份艰巨的任务引导向了成功,这也应证了麦伯良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中集转型升级的“三个标准”。这次逆势的盈利,中集海工项目由此被视作是成功的里程碑,而麦伯良也谈出了对界定项目第一阶段成功与否的三大指标,即盈利、手持订单不少于30亿美金,市场认同、已交付平台运营良好,客户满意。

  据了解,中集的产业转型升级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制造+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从100亿成长到了接近700亿。事实证明,中集的转型升级是成功的。而“自强不息,挑战极限”企业精神,也促使中集不断追求自己产品的完美与极致,仅在新兴产业纷纷崛起的深圳,就以制造业巨头的身份独树一帜,通过资源整合,中集形成了制造与服务一体化、产业与金融一体化、国内与国际经营一体化的营运能力,而这恰恰是这个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所缺失的珍馐。

  在外人看来,麦伯良对日益步履维艰的制造业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制造业乃国之根本”,在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深圳,作为一家本土成长起来的跨国企业集团,就某种意义而言,麦伯良所倡导的一份精益与坚守,又何尝不是当今制造业所应势而发的一种自信,诠释着一种对事业的信仰?

  促产业融合 未来永远在路上

  “深圳是中集集团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我们正在配合深圳的海洋城市、国际化城市、湾区经济、前海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一些列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2013年,深圳发布《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文件,当中提及,将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六大领域列为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抢抓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新机遇的同时,努力打造“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新型医疗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几乎同时,中集对外宣布将在深圳规划一个生命健康城,消息一出,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中集怎么会开拓一个与自身产业不相关的领域呢?”然而,麦伯良却认为,中集的战略布局始终与“深圳质量”的新理念不谋而合。

  “生命健康产业也是深圳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我觉得在中国尤其深圳这样的城市非常有条件,但我们不是自己做制药,也不是自己开医院,而是整合全球资源做这个事情。中集会整合全球生命健康领域最好的资源,一起去做。”作为行业领先企业之一,中集集团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然而转型也必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这一点与地方政府需求不谋而合。因此,这无疑是一次一石二鸟的举措。

  紧跟政策风云的变换,不仅能让自己看得更透彻,还能为自己找到一个良好的庇护,这是麦伯良的制造业王国仍旧生生不息的原因。去年9月,深圳市长许勤到访中集总部,在国家提倡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强国战略之即,寄语中集要为深圳培育海洋产业、湾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把深圳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基地”也由此成为中集的一大重任,而前海则是中集为“海洋战略”助力的一块试验田。“如果中集能把海洋高端服务和海洋金融在前海与深圳市政府以及有关伙伴的合作下发展起来,不单单对中集,对整个海洋装备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反过来,我们有制造业这个基础也很重要,试想如果中国没有造船厂,或者中集没有制造业产业集群,只有金融手段,也是无法实现一站式服务。”

  由此,中集拐进了一个促进产业融合的航向,利用自身最大的优势和周边资源——政策扶持和协会力量等,获得一副更完整的视野。如今,中集的新形象——除了集装箱之外,中集也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海洋工程制造商,迄今为止中国累计交付的12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中的9座由中集建造,而刚刚交付的全球最先进的深水钻井平台COSL4号,即将开赴南海为国家效力。此外,中集也不仅仅停留于建造物流车辆、工程车辆、登机桥了,在深圳本地,中集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板块承建了大鹏的液化气接收站。中集的模块化技术已经为欧洲、澳洲建造了多个酒店、公寓和野外营地,而这些建筑在中国的工厂已经完成了80%的工作量。模块化建筑也被英国媒体称为,“有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

  “中集的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仍然‘在路上’。”一份历时35年的坚守,只为诠释今日的深圳质量,在近些年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集已然走上精益求精的道路。然而,麦伯良却看到在中国制造业仍居具有巨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在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上,都可以利用自动化、信息化的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他也看到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具有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他心中那幅理想蓝图的景象,就是整个行业都能像中集一样,能够在制造业基础上叠加进设计、服务、金融,则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就更大。因此,麦伯良希望人们可以重新正视起制造行业,“制造业已经在转型升级了,所以要对制造业有一个公平的对待。制造业本身就难,本身就苦,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经济。”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