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来的问题
- 发布时间:2014-11-18 09:33:57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象台
□ 胡立彪
不久前,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禁裸令”,全面禁止无预包装、无标签标识的米线进入流通环节。消费者对此大都表示支持,认为有了包装之后的米线应该比裸装卫生安全,买着方便,吃着放心。不过,也有消费者觉得,本来常“裸”着的东西,一穿上衣服就不认识了,对“包”起来之举多少有些不适应。
第一个不适应的地方,是“包”起来的米线贵了不少。我们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没有不花钱的衣服。米线加包装上市,毫无疑问会给企业增加成本。添置包装设备,购买包装盒、覆膜等物料,再加上定量称重等人工,花费不是个小数目。而这些开支最终都得由消费者埋单。调查显示,包装后的米线普遍比此前散装米线市场售价高出一截,包装越全越好,售价就越高。简易包装的米线一般在3.5元/公斤至4元/公斤之间,而全包装米线的售价基本要高出一倍。对此,有市民摇头:没看出包装后的米线质量有什么变化,只感觉它们更贵了。难道米线穿衣就是为了变相涨价?
“变相涨价”的怀疑可以理解,但说“质量没有什么变化”就不对了。从监管角度看,米线包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知道,包装不仅可以避免食品本身被环境污染,有利于长久存放,更重要的是,按规定包装上要加贴加印标签、标识、说明等食品安全信息,这样就方便了消费者选择商品,一旦出现问题,也有利于监管部门进行源头追溯,可谓一举多得。米线变得更安全了,无论如何都可以算作质量提升的一个表现。当然,一些商家利用“禁裸令”在包装上作文章,变相提高米线市场价格,这也是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过,米线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企业可以自主定价,而消费者也完全可以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自主选择商家和商品。
老百姓第二个不适应的地方,是“包”起来的米线不如散装直观,隔着包装看不清或看不见,真的是“穿上衣服就不认识了”,米线本身的品质怎样,心里就没了底。有市民表示,米线套上包装袋只相当于米线不能再用手直接抓着卖,但这仅仅是在流通环节采取的安全举措,而在消费者看不到的生产环节,如果米线已经存在问题,那等于是把问题给“包”起来了吗?
问题是不是给“包”起来,这的确是比“包”本身更重要的问题。对于公众而言,米线表面“穿衣”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内质能否有保障。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在消费者看不到的生产环节如何把控质量安全,这应该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保障米线质量安全,仅靠出台“禁裸令”一纸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监管的触角向源头延伸,加大对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把这些不法行为堵在市场之外。说白了,让米线“穿衣”之前保持洁净之身,要比穿什么重要得多。
当然,就“禁裸令”本身而言,也不能仅仅让米线产品一“包”了之,在“包”起来的同时,还应考虑“包”可能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比如厂商借此变相涨价。针对这些“包”出来的问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配套规则或相应的政策解释,对如何包装进行限定,尽量减少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