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中铁五年的蝶变

  • 发布时间:2014-11-17 09:33:31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任敬羽 本报记者 孙中杰 宋晓霞

  2011年,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简称中铁装备集团)入围2010中国轨道交通创新力企业TOP50强;

  2012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

  2013年,被授予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评价、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年度中国最佳自主创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百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3年5月,中铁装备集团两台盾构成功出口马来西亚,在同样地层下先声夺人,提前31天完成第一区间的掘进任务,成为马来西亚地铁一号线13台盾构中第一个贯通区间、率先出洞的盾构;

  2013年11月26日,中铁装备集团成功收购德国维尔特公司的硬岩掘进机及竖井钻机知识产权和品牌,成为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

  2014年,被工信部授予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5年的蝶变,5年的辉煌。作为我国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中铁装备集团生产的168台盾构机先后参与了30多个城市的地铁和隧道建设,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从产品到品牌、从速度到质量的华丽转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科技实力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中铁装备集团何以在行业一路领先?其成功的密码何在?

  “装备制造业要想后来居上,掌握核心技术是基础,提供高端服务则是赢得市场的敲门砖。”这是中铁装备集团董事长李建斌对中铁装备集团发展的最好诠释。

  克难攻艰 第一台盾构机问世

  2009年成立的中铁装备集团是何方神圣,为何一鸣惊人?记者带着这个谜走进了中铁装备集团。

  “我们是从施工起家,更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就是市场给中铁装备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提起公司这几年的发展,中铁装备集团总经理谭顺辉如数家珍。

  中铁装备集团脱胎于隧道施工的中铁装备人,在研发盾构的过程中,走过了10多年的艰苦历程。

  21世纪初期,隧道的掘进在经历了使用钢钎大锤砸、手持风钻挖和凿岩台车掘进的时代后,进入了盾构机时代。然而,正在掀起基础建设高潮的中华大地却没有一台真正属于“中国造”的盾构机,严重阻碍着国内隧道施工现代化的进程。当时,“洋盾构”被德国、法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特别是在技术上绝对垄断,导致我国的隧道施工建设严重受制于人。在施工现场,由于国外品牌盾构设计不合理,经常导致工期严重滞后,使施工企业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外国专家也让中铁装备人受尽委屈,这深深刺痛了第一代中铁盾构人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对‘洋盾构’使用性能了如指掌,听命于人,就要受制于人,我们要自己去设计、搞研发,要造出属于我们中铁装备自己的盾构机。”该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言谈中透出了中铁装备人的那份坚毅与自信。

  2001年国家正式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一个由18人组成的盾构机项目研发“筑梦之队”掀开了我国盾构研发的新历程。盾构是由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达两万多个,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为了破解这些技术难题,盾构研发制造团队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查阅翻译了大量资料。他们将工程现场作为科研试验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武汉长江水下30米深,冒着生命危险带压进舱,以往外国专家最多只敢带压3公斤进仓,他们硬是挑战极限,不顾生命危险带压4.7公斤进仓,进入了盾构施工的生命禁区;在海拔3700多米的引大济湟盾构施工现场,由于设计缺陷,“洋盾构”几度被卡,他们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数10次钻入一米见方的掌子面,查看地质情况,研究制定脱困方案。有时为了监测更多实验数据,他们紧跟盾构掘进的步伐,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从国内到国外,哪里有盾构施工,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再制造,是通过对关键部件和技术的改造,使设备达到甚至超越原机性能的过程。这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中铁装备拓展再制造业务,不仅证明了自身实力,还能丰富机型设计经验,一箭双雕。”王杜娟说道。

  8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国内外大大小小100多个盾构施工项目,监测的实验数据资料铺满了整整一间会议室。“筑梦之队”的心血没有白费,2004年,首台自主研发的刀盘、刀具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2007年,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掌握了盾构关键技术。2008年,“中国中铁1号”盾构在天津营口破土而出,成功穿越海河、瓷房子、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地表沉降控制在3毫米以内,施工效果超越了同区间的国外盾构。中铁盾构一炮走红,打破了“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奠定了中铁装备发展的基石。

  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国产盾构的兴起,每年为国家节省直接投资20亿元,大大提升了中铁隧道施工的现代化进程,巩固了中铁在城市轨道建设领域的领军地位。

  科技创新 成就世界一流水平

  在郑州市下穿中州大道隧道工程施工现场,一大一小两台矩形盾构已成功下穿隧道。

  “打隧道全靠它,那台大的盾构机长10.12米,高7.27米,是目前世界上断面最大的矩形盾构机。”总经理谭顺辉介绍说:“要用以往明挖的办法搞这个隧道,没有一年半载完不了。而且城市主干道要‘开膛破肚’,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百姓出行。用这个施工,半年多就可以完成,还不影响地面交通。”

  矩形盾构在城市下穿隧道的应用在全国尚属首次,世界上也不多见。中铁装备敢于尝试并取得成功,得益于这些年从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的转变。

  据谭顺辉介绍,1999年以前,国内盾构市场国外品牌占有率达到95%以上,引进的设备在中国要么出现“水土不服”,要么在技术上被设置了很多障碍,严重影响着国内工程进度,造成用户损失惨重。自2001年开始,第一代中铁装备人在研发盾构的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于2008年成功下线首台土压平衡盾构,并在天津试用获得了巨大成功,有力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石。2011年,甘肃陇中引洮供水工程施工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洋盾构”却因为“水土不服”而罢工,项目组异常焦急,当天,中铁装备就派遣了工作小组实地进行地质勘察分析,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可行性设计方案,不但确保了引洮供水工程的顺利进行,更是创下了单护盾TBM月掘进1868米的世界纪录,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让国外专家刮目相看。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兴起,盾构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单纯地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市场和科技发展需求,中铁装备集团就把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把技术创新作为立企之本,以盾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科研开发力度上持续加码,并将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拓展到海外,搭建以郑州研发总部为核心,以欧洲技术中心为辅助的双向研发体系。还与国内多所高校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开发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全断面隧道掘进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硬岩环境下高效破岩机理与掘进载荷传递规律及铁道铁路桥隧设计施工技术研究——长大隧道TBM施工技术及配套装备研究等项目。公司还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近3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2%、6.3%、6.4%,研发的新技术诸如远程监控、智能数据统计与分析、变频技术等都引领整个行业发展。同时,该公司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863”和“973”隧道掘进科研项目,在一些独特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参与编写的《盾构机术语和商业规格》行业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矩形盾构成功应用于郑州,为城市过街隧道开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成功收购了德国维尔特公司硬岩掘进机知识产权、品牌使用权及相关业务后,成功占领了掘进机技术的制高点,成为世界三大掘进机生产商之一。

  公司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以“体系标准化、研制数字化、生产精益化、管理敏捷化、服务网络化”为目标,以期构建高效统一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统一标准、编码、流程、平台和研发工具,实现研发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实现模块化设计、同时通过对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流程的信息获取、跟踪和反馈,及时改进产品研发设计,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全面支持市场导向、灵活配置、模块设计和快速交付。实现数据与过程的集成管理,支持产品开发协同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了整个科技水平的提升。还积极推进TBM前沿技术开发,利用设备生产商具有的技术集成与推广优势,集成国内岩土、机械、信息领域众多院士、学者的先进理念,提出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TBM掘进数据“信息数字化、数据格式化、平台云端化”技术发展设想。以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构建TBM优化决策理论与智能控制专家系统,实现TBM掘进“无人值守、智能掘进”的远景发展目标,并申报了2015年度国家“973”计划。这一设想,对于促进TBM技术革命性跨越与发展,抢占TBM高端制造和掘进技术的世界高地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意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铁装备集团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协会科技创新先进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32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国际PCT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17项,为公司将来在硬岩掘进机、竖井钻机领域内的研究夯下坚实的基础,为振兴民族工业、打造国际品牌、推进中国盾构走向世界提供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管家”服务 抢占市场半壁江山

  创新是引领企业迈向高端的加速器,而服务则是其中的“利器”。

  在中铁装备集团远程监控室,记者看到4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现出世界各地使用中铁装备盾构产品的工作情况。在这里,可为客户提供实时远程监控、全天候的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服务,哪怕远在马来西亚,每一台盾构机在地下掘进的进度、方向等参数都尽在掌握之中。

  “这是世界唯一的隧道掘进机监控系统,每一台盾构机在掘进中只要偏离了警戒值,设备就会报警,我们就会打电话告知施工单位,帮助他们重新调整到位。”谭顺辉介绍说。

  在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的竞争中,中铁装备人发现,用户不仅需要设备,更需要大量服务。与设备相比,服务更能创造不断延伸的市场,并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

  在生产车间的盾构机旁,谭顺辉指着人性化工作平台告诉记者,“为了极大方便客户对安装机维保及安装管片,我们在管片安装机与1#拖车间增加了拖拉式走台,在管片安装机顶部增加了维修平台。”

  中铁装备集团就是凭借对盾构技术的把握和对地质情况的理解,由集团设计研究总院专家以及各合作单位组成专家团队,对各类问题进行科学判断,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设计和最佳的解决方案。集团还针对不同地质情况,突出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为客户提供全程的一站式增值服务,包括盾构安装、始发掘进、接收,管片安装、拆机过站等,以及全方位的人力和技术支持。

  “企业发展理念就是技术服务先行,靠客户信任发展。”李建斌说,向制造服务业转型是对制造企业更高的要求,人人都要有市场意识和服务素养。为此,中铁大力培育专业化研发团队、施工团队以及服务团队,尤其在人才培育上实行全面轮岗制度,培养技术全面、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

  “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服务要前移。”谭顺辉告诉记者,要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和推荐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此外,还要建立标准化、系统化、个性化服务体系,实现24小时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家式”服务。

  2012年年底,随着第一台中铁盾构顺利进驻成都地铁2号线,中铁装备共17台盾构先后进入成都地铁施工,分别用于成都地铁2、3、4、7号线。中铁盾构在成都的富水砂卵石地层中,地质适应性强,掘进速度快,设备故障率低,设备贯通后修复率低等优势远远超过其他品牌的盾构,创造了最高日进度21环(31.5米),最高月进度405环(607.5米)的骄人成绩。截至目前,成都地铁施工已用中铁盾构30余台。2014年4月15日,中铁装备103号掘进机在深圳地铁9号线率先出洞,这是中国中铁装备首次提供涵盖设计、制造、咨询、维保、施工的“管家式”高端订制服务。服务人员长期驻守工地,甚至替业主单位培训员工、操作装备,7台掘进机在施工中的故障率仅为3%。由于服务到位,业主方中建八局在南宁地铁项目中又找到了中铁装备。这样由服务带来的订单越来越多,经过4年发展,公司连续3年占据国内盾构市场第一份额,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高质量的服务使我们得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最终绑定客户,引领消费。”谭顺辉说。

  据了解,中铁装备集团还探索出一整套盾构设备租赁机制和招银租赁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同;发展再制造业务,打造循环再利用的高级模式;组织技术培训,组建盾构产业联盟,培训盾构技能人才1000余人,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此外,还提供配件供应、数字监测等业务。服务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且创造出不断延展的大市场。

  目前,中铁装备集团在国内成立了7个服务中心,组建了6个区域合作联盟,全天候服务。在德国、香港等地建立营销公司,产品先后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埃塞俄比亚等国,技术服务扩展至国外,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创造出不断延展的大市场。数据显示,集团制造服务业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集团从事服务的人员已占到总人数的40%。

  强抓质量 实现速度到质量转变

  “选择中国中铁的盾构,我们放心。”

  11月3日,正在记者采访之际,谭顺辉接到一个电话,与新加坡地铁汤申线地铁签订的土压盾构机签约成功,这是2014年中铁装备第3台盾构机应用于新加坡地铁汤申线地铁,真可谓喜事连连。

  “虽然公司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公司对质量的要求一刻也没有放松过。”谭顺辉说道。

  据了解,中铁装备集团始终坚持“产品是人品,质量是道德”的品质观,将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去管理,它不仅涉及企业的所有职能部门,贯穿科研、生产、采购、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并且涵括人员意识、质量体系、生产经营行为乃至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该公司积极创建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全员质量管理理念,使质量理念深入人心,为企业整体质量的稳定与提升提供最基础的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关,从元器件的采购、入库,到生产组装以及最后的调试验收,全过程对质量严格把控,积极推行工序实名制,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实行产品质量一票否决制。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确保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要求各单位根据《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管理办法》,积极为员工创造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提供渠道,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鼓励员工为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献策献计。2013年全年公司各部门、单位共223人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37人次共55条合理化建议获得公司奖励。获奖人数占总参与人数比例为14.80%,获奖建议占总建议数比例为13.76%。同时,公司全面推广质量防错技术应用,通过设计、生产及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系统,定期更新生产过程问题库,促进产品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为质量管理保驾护航,不断完善体系建设。该公司于2010年9月一次性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三标体系认证工作。2010年起,企业积极组织公司员工参与内审员及QMS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考试,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考试63人次,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人才队伍。同时公司引入卓越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品质的提升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中铁盾钩能进入国际市场,也是对我们产品质量的认可。所以从每一个细节狠抓质量关,是每一个中铁人的坚守。”谈到公司的产品,王杜娟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方面紧抓国家智慧城市和质量强市建设、高铁走出去等发展机遇,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强化质量管理,在现有掘进机产品基础上开发适用地下空间开发的大断面、异形等各种需求的掘进机,实现掘进机家族化和系列化;另一方面,不断延伸掘进机产业链条,提升服务业发展比重,围绕生产性服务业10大领域积极拓展,力争为顾客提供地下空间开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大力发展盾构产业的同时,积极拓展矿山、煤矿等装备领域,开发反井钻机、掘锚一体机等设备。深耕国内市场,巩固和继续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海外市场,力争在5年内实现中铁装备产品海外市场占有率达15%。”面对未来,李建斌信心满怀,正在一步步地规划着中铁装备集团的明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铁装备集团在马年里抖起龙马精神,为实现中铁梦,正在快马加鞭。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