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50问(五)

  • 发布时间:2015-01-20 10:2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小编了解,《意见》就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多方面部署,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一、总体要求;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六、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七、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共26条。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强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为详细解读《意见》背后的含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言之有范”学习小组推出《公共文化服务50问》,并授权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独家发布。本期为“融合创新篇”,剩余部分也将陆续发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中经文化产业”(微信号:cewenhua)。

  关键词:文化科技

  问: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

  答:《意见》指出,要“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基地建设、标准化创新等多个层面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支持公共文化机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其次,依靠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带动。结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要求,将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再次,标准化促进科技创新。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标准规范,开展文化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

  问: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答: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科技进步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通过国家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等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

  第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结合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打造全域化、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数字化。通过文化产品数字化,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保存期和可获取性,有效提高文化资源供给的速度和便利性。

  第四、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和保护能力。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实现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海量公共文化资源的存储、交换与整合。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来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同时,通过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有效保护。

  第五、重视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对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动态分析,针对公众需求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现代传播能力

  问: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答:把握新经济、新媒介、新思维带来的传播新常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传播体系势在必行。通过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服务传播的创新性、开放性。

  一是创新传播手段,拥抱互联网思维,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传播。把握传播关系的变化和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掌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固定场所、封闭的文化服务传播手段。进一步整合传播媒介,打造全媒体传播网络,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联互通。建立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充分实现不同媒介平台资源的共享。借助数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实现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社交媒体等全方位发展,拥抱互联网思维,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让公共文化服务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真正实现随时服务、随地享用。

  二是创新传播内容,推动业态升级,实现内容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传播手段,推动内容和功能集约化、现代化。创新传播内容,通过数字技术等对传统的公共服务内容和资源进行改造升级,推进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现业态创新;通过现代传播实现全业态内容的覆盖,充分利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现代传输渠道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资源的传播;通过现代传播普及公共文化服务权责,广泛宣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社会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原则、内容、要点和创新之处,明确基本文化权益和服务标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服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是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创新治理模式。现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具有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定制化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讲求的是去中心化、去传统化、去权威化的互联网精神。要积极面对信息传播格局的转变,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传播主体格局,将社会力量引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体系,形成政府、个人、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与平衡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确保传播导向,实现主流渠道、民营企业、文化类单位、个人广泛参与,多屏传播、多终端接收,权威媒体与自媒体结合,非营利性与专业化经营相结合,社会管理与人文营造相结合,有效推动基层文化服务普惠大众。

  四是注重传播效能,推进双向互动,完善考评机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对建设与管理效果提出了新的评估考核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的双向互动性,接触规模和人群覆盖的广泛性,推动服务的普及率。推动内容和功能集约化,整合文化服务资源,以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整体效能,实现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在重视均等化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的市场服务意识,注重地域性和多样性问题,实现服务的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保障服务到达率;借助现代传播渠道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互动反馈机制,通过网络便捷、快速、真实、直接地表达文化需求,形成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简便、透明和高效。

  关键词:协调机制

  问: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的建立?

  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的建立,必须立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这就要求:

  第一、加强中央和省级党委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织、执行、督察、考评、奖惩等一系列制度,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

  第二、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重要作用。由文化部门牵头,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制定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标准以及重大政策。

  第三、完善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机制。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并加大项目资源整合力度,对已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统一规划,项目增量部分,在协调机制框架下予以安排。

  第四、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吸纳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破除部门壁垒,逐步建立起统一、高效、制度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

  关键词:共建共享

  问:如何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

  答:“坚持共建共享”是《意见》中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在制度上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在顶层设计层面,立足实际,完善地方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

  第二,通过项目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可通过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建设等项目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三,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鼓励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

  第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制社会化。借助第三方机构参与,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决策、资金投入、项目承办的独立考核评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治理模式。

  第五,建立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通过设施援建、设备援助、人才共享、资源对接等方式建立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共建共享机制。

  相关链接:50问第一篇:总体要求篇

  50问第二篇:均衡发展篇

  50问第三篇:增强动力篇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