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补贴作用渐弱 可适时交由市场接捧
- 发布时间:2015-08-26 08:54: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文举
政府补贴的退出带来的是市场中出现的有效补充。针对政府补贴的暂停和削减,市场已做出反应。一些中介机构为短期内承担不起挂牌费的企业垫资,收取一定利息,或获得企业股权。如果这一模式得以验证推广,政府的“有形之手”将可以逐步被市场的“无形之手”所取代,最终将新三板的挂牌交还给市场。
随着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力度的加大,新三板已然成为继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股票交易所。
2015年7月31日,证监会发布的《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场外证券业务是指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外开展的证券业务。至此,新三板正式告别场外交易舞台,晋升为场内交易市场。
为解决本地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引导企业走市场融资的道路,近两年,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扶持新三板。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的急速增加,企业对新三板挂牌的热情高涨,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可以适时退出,考虑由市场接手。
各地争相出台补贴扶持政策
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28省市已出台针对新三板的相关补贴政策。从全国新三板曾经出现的补贴情况来看,各地对新三板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同,财政补贴在30万到300万元之间。高新园区的补贴力度更大,普遍在百万元以上。
各地政府对新三板的财政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对本地企业在挂牌中产生的费用给予现金补贴。补贴以一次性或分步兑现方式进行。
以深圳为例,深圳是对符合条件的“新三板”深圳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财政补贴,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武汉市高新区则按照企业在股改、备案材料被受理、成功挂牌、以及成功转板上市等不同阶段,分别补助20万、20万、80万、535万元。
第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比如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产生相应个人所得税,可以延迟缴纳;补缴税款地方留存部分全部返还企业等。
例如,苏州的政策为企业改制时,因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缴纳所得税数额较大的,缓征个人所得税。以缴纳个人股东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点算起,两年内缓征,从第三年开始分年度缴清(第三年30%,第四年30%,第五年40%)。在规定的缓征期限内,发生股权转让时一并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除此之外,对新三板企业在审批等环节放行也是政府对企业进行的扶持。以河南新乡市为例,根据《新乡市企业“新三板”挂牌工作3年行动计划》,政府不仅将投入巨资助推中小企业加入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给予补贴,还要求在股份制改制、股权登记、转让等过程中涉及到项目审批、土地、规划、建设、消防、房产过户、环境评价、税收证明、工商登记、社保(公积金)证明等方面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实行绿色服务通道制度,积极主动办理,及时妥善解决。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地方政府积极对新三板企业进行扶持也是希望得到双赢的结果。
随着对未来新三板交易活跃的预期,挂牌企业数量增加,也激发企业的活力从而增加当地税源,有“放水养鱼”的效果。
此外,对新三板企业的扶持从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政府自身的金融配套服务,有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会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以吸引更多企业在当地落户,产生聚集效应。
在很多地方,“排队”上新三板已经成为政府新的绩效考核指标,这出现了公开政策支持,有企业被政府部门私下“游说”而被动挂牌上市的现象。
而对企业而言,新三板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种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路径。按行业规模统计,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行业为主。挂牌新三板的公司主体为成长型、创业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同时,新三板要求企业必须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规范财务和各项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外公布财务报告。这对于提升企业知名度和投资者能见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符合上市条件时,挂牌企业有望转板上市。据了解,在过去的几个月,已有3家公司成功实现转板。
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截至2015年8月25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3310家,已超过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和。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为1572家。全国股转公司副总隋强此前表示,今年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有望达到4000家。
可适时退出由市场接手
政府补贴对企业登陆新三板而言,将降低企业登陆成本,这无疑是利好。除此之外,由于IPO暂停,多数成长公司开始另谋出路转战新三板,出现了排队,甚至“借壳”登陆的现象。
企业需求的激增直接导致挂牌费用的不断攀升。多家媒体报道称,新三板挂牌费用已从130万元涨到了最高200多万元。
这意味着,相比不断上涨的挂牌费用,大多数政府补助已不能完全覆盖挂牌成本。而在去年12月,《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简称“62号文”)下发,还使得新三板补贴政策将被取消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但在今年5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各地与企业已签订合同中的优惠政策继续有效,此外,62号文规定的专项清理将待另行部署后进行。这给排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一针镇定剂。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政府补贴作为引导企业登陆新三板寻求融资的一种手段,的确成效斐然。然而,不同于前两年,随着新三板越来越被投资者所青睐,其融资功能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挂牌。
这意味着,政府财政补贴的引导作用正在减弱。据了解,各地对新三板挂牌的扶持政策中,上海、天津等地的部分地区已于去年年底暂停补贴。
实际上,挂牌企业数量和挂牌成本的增长,势必会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这也就决定了政府补贴政策的非长久性。
而随着新三板融资功能凸显,对于真正的成长型且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政府补贴并非必需。新三板会在市场规律中自我演进,政府补贴也适时退出。
政府补贴的退出带来的是市场中出现的有效补充。针对政府补贴的暂停和削减,市场已做出反应。一些中介机构为短期内承担不起挂牌费的企业垫资,收取一定利息,或获得企业股权。如果这一模式得以验证推广,政府的“有形之手”将可以逐步被市场的“无形之手”所取代,最终将新三板的挂牌交还给市场。
而此后要解决的则是新三板所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截至8月12日,新三板近3个月内成交量为0的有1850家,占比58%,其中通过协议转让的企业有1837家。在3个月内有成交量的企业中,累计换手率不足1%的企业更是高达15%。
在市场交易环境不完善、市场竞价交易制度缺乏,做市交易方式的比例使其难以主动提供流动性,市场交易不活跃也在情理之中。
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倒逼作用显现。股转系统总经理谢庚近期公开表示,今年进行市场分层已势在必行,年底将推出成长板,未来还会推出优选板。证监会也表示,目前新三板融资主要以定增为主,为进一步丰富融资工具,今年拟引入优先股、公司债券和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等融资工具。尽管政策指向明确,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也略有复苏迹象,彻底走出流动性困境仍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