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港股 > 港股要闻 > 正文

字号:  

沪港通倒逼港股ETF

  • 发布时间:2014-08-08 08:3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陈娟娟

  当投资者关注沪港通可能会抹平AH股差价的时候,忽略了资管产品可能出现的变化—它们可能才是抹平AH股差价的重要工具。

  沪港通的开通已然进入倒计时。8月6日下午,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沪港通还有六周时间—这是目前最确切的时间表。

  资本市场对沪港通已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多数观点认为沪港通是撬动这轮蓝筹行情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在许多专业人士眼中,沪港通的意义并不在于此。“跨境ETF产品才最能代表沪港通推出的意义,跨境ETF这类产品,会对沪港通机制解读得淋漓尽致。”沪上一位接近港交所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认为沪港通最大的影响在于ETF,并不只是简单的二级市场套利。

  目前,国内仅有两只港股跨境ETF,但无论在申购方式还是申赎效率上都存在很大限制。沪港通开通后,这些缺陷会被新的跨境产品所弥补。而两只老的港股ETF不得不面临命运选择:或寿终正寝、或升级换代。

  沪港通给整个内地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持续的,而这种影响也将很快扩及到整个资管行业。“目前我们关注不多,但将来推出相关产品是必然。”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在进行相关产品的调研和准备,只要系统测试已通过,产品会马上推出。

   老港股ETF危机

  “沪港通开通后,跨境ETF数量会增多,体量增大,这类产品对资产管理人是利好。”兴业证券资管部门的一名基金经理表示。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因其在产品设计上的种种创新,在国际市场中迅速崛起,被认为是百年金融史上的三大创新之一。

  跨境ETF是ETF的一类。以境外资本市场证券构成的境外市场指数为跟踪标的、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优良的参与境外市场投资的渠道。

  跨境ETF在海外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但在中国却十分缓慢。中国最早在2008年左右才有基金公司作出过跨境ETF方案。直至2012年才有两只港股跨境ETF正式上市交易,但其也受到诸多限制。

  实际上,当时两只港股ETF推出之时,其被认为是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股市提供通道的“小港股直通车”,但遗憾的是,此后再无其他港股ETF推出。华夏的恒生指数ETF和易方达的恒生国企ETF也成了目前为止仅有的两只港股ETF。

  并且这两只ETF诞生后的成长过程也不顺利。截至6月15日,华夏恒生ETF资金规模为1.18亿份,基金规模较一季度减少了1800万份。其首发规模为35.86亿份,可见已经有96%的产品份额被赎回。

  另一只产品,易方达恒生ETF首发规模16.17亿份,2013年一季度规模已经降至1.73亿份,截至2014年6月15日,基金规模为1.07亿份,较上期又减少了1700万份。

  一位基金人士告诉记者,沪港通实行后,市场上将会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港股ETF、跨境ETF产品,方便内地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在他看来,沪港通最大的意义就在于ETF,沪港通能够实现了ETF实物交换的属性,解决了投资门槛过高等一系列问题。

  添富基金管理董事总经理杨健今年5月份也曾表态:沪港通会让RQFII及ETF发展更加正面。

  “ETF产品适合进行资产配置,海外资金在这方面需求量大,大多数机构和少数个人投资者将会有很大兴趣。”兴业证券资管部门的基金经理认为。

   倒逼老港股ETF转型

  其实早在2007年政府就提出开通港股直通车,规定一出,引发市场一阵兴奋。但此后进展缓慢,最后因市场、政策配套等原因又被推迟。直至2012年市场才推出了两只港股ETF—华夏的恒生指数ETF和易方达的恒生国企ETF,让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有了工具。此后两年,内地市场再没有新的港股ETF推出,上述两只产品也成了国内市场上仅有两只跨境ETF。

  沪上一位基金人士认为,现有的两只港股ETF有三个致命缺点,一是全现金的申购模式。由于其标的指数的成分股均在境外,做不到实物交换,所以其申购赎回采用全现金模式;二是效率低,买卖只能采用基金管理人模式,个人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三是投资门槛较高,如恒生ETF最小申购赎回单位对应的为150万人民币,易方达也明确申购赎回的份额起步是200万元。

  在两年前的市场环境中,上述两只ETF还有其生存的土壤。但其弊端也会让其命陨于“沪港通”。有业内人士认为,港股跨境ETF完全采用现金替代的申购赎回方式,意义并不是很大。现金替代与T+2的基本模式效率低下,牺牲了资金的时间成本。

  沪港通开通后,投资者将可以直接投资港股,申赎方式或也将采用一揽子股票的方式进行。有基金人士预计,随着沪港通的开通,将会涌现更多的ETF产品,这样的背景下两只老的港股ETF将何去何从?

  “命运无非三种,第一摘牌退市;第二,推出新的ETF产品,老的ETF与其进行合并;第三对老的港股ETF进行改造升级。”上述基金人士表示,沪港通的开通考验着两只港股ETF的存亡。

  “很大可能性是进行转型。比如修改合同,将现金申购改成实物申赎,可以直接用一揽子股票进行赎回,实现T+0交易。”该人士认为,如果照此办法这两只ETF的生命力将获得增强。但难度是对基金合同的修改,需要召开持有人大会。

  沪港通开通后,老的港股ETF是进行升级换代,还是寿终正寝。就此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对华夏基金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复。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宇认为,无论两只港股ETF最终结果如何,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备战沪港通

  沪港通给ETF带来了市场机遇,也给整个资管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事实上,已经有部分机构开始嗅到背后利益的味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有六七家实力强大的基金公司早已着手准备,目前正在进行国内ETF与港股ETF的调研准备工作,相关人员也正在进行培训。只要全网测试一通过,产品会马上发行。

  “我相信很多大的基金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有一些国内的基金正在着手布局包括沪港通在内的跨境产品,尤其是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可能会重点布局沪港通基金,而中小基金暂时可能还顾不上开拓海外市场。”华润远大基金人士表示。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宇认为,对于小的基金公司来说推出新产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期利好释放得差不多。大盘走势也趋向稳定。而由于在香港市场可操作性低,小基金公司更不可能推出港股ETF。

  但是部分大型机构不会错过新一轮抢地盘的机会,“大型机构经常奉行全产品线的策略,沪港通带来的产品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弃”。前述沪上基金公司人士认为。

  观望更多。北京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坦承,公司内部除了对沪港通制度作了一系列研究外,没有其他动作,对于现有产品的投资逻辑进行调整、甚至是新发一只针对沪港通的公募产品都没有可能。该人士表示,因为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因此也不急于开发新产品。

  深圳一家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并没有听说公司在开发与沪港通相关的产品。不过,沪上一家券商资管人士认为,尽管目前并没有太多关注ETF,但未来推出该方面产品将是必然。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