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退市前艰难选择

  • 发布时间:2015-04-22 01:56:3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4月17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北京赶到*ST二重位于四川德阳的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右侧墙壁上的两行红色大字:“中国二重二零一五年方针目标——落实经营责任,健全体制机制,重抓运行质量,夯实脱困基础”。临近下午上班时,厂区喇叭里传来各个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扭亏脱困”措施的讲话。

  “国机集团和二重重装均希望能够争取实现主动终止上市,以避免进入退市整理期,尽可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ST二重一直在强调主动退市的重要性。不过,投资者的质疑依然纷至沓来,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实力雄厚的大股东国机集团为何不帮助公司保壳?

  熟悉*ST二重的行业分析人士刘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正通过深化改革、减轻负担、多途径分流人员、下调薪酬水平等措施,以帮助公司实现“扭亏脱困”。不过,*ST二重连续三年亏损,且2014年预亏78亿,退市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去年被暂停上市之后,公司内部就一直在想办法恢复上市,但一直没有看到可行的方案出台。”刘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2013年入主*ST二重的国机集团,一度被很多投资者看作是“救星”。其时,国机集团拥有近50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9家上市公司、14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近10万人,并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营业收入达2134亿元,“在这20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里,随便给*ST二重一点订单,就能把它救活了。”有中小投资者这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但在刘刚看来问题没那么简单,“由于公司亏损太大,短期的订单无法帮助公司实现扭亏脱困。国机集团的订单很多是工程项目,能跟公司实现业务协同的还不是太多,而且,国机集团前期的很多订单已经承包出去,只有新订单才能落到公司手里。但是,即使拿到新订单,成套设备的生产周期也在12个月到14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

  1958年建厂的*ST二重尽管历史悠久,但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却尚属年轻。2010年年初,*ST二重以40.48倍的高市盈率、近200倍超额认购在沪市成功发行上市,处于高度景气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但上市仅一年,公司便于2011年亏损了1.4亿元。一方面,由于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冶金行业投资增速放缓,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冶金成套设备销售收入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受当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及国内风电项目审批速度减缓的影响,公司致力于业务转型的新能源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也同比大幅下滑。在新老业务都无法打开局面的情况下,公司2012年又亏损近29亿元,2013年再次亏损32亿元。2014年5月公司被暂停上市,并由此站到了退市还是保壳的十字路口。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ST二重多个车间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由于竞争激烈,订单的价格已经“一夜回到几年前”。有车间负责人表示,“我们2014年下半年的价格已经回到了2008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薄利多销”的*ST二重无法通过增加订单来弥补亏损。

  通过注入资产的方式来实现扭亏也存在很多障碍。“公司的很多资产质量比较低效,甚至属于无效资产,资产本身的质量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公司还有很多银行贷款,带息负债高达100多亿元,给公司带来非常沉重的财务压力和现金流压力。”刘刚表示。

  梳理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也可以看出,2010-201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89%、76.26%、76.785、90.87%,债务一直维持较高比例,且截至2013年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0.74、0.41,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惯例上的70%,短期负债的偿债能力已经明显不足。

  最重要的是,*ST二重面对的是一个短期扭亏与长期脱困的选择。“短期扭亏并非没有可能,但如果本质性的问题不解决,公司将不可避免地长期被‘保壳’的问题所困扰,反而干扰了长期的经营发展。”刘刚表示,“国机集团给公司制定了本质扭亏的方针,也就是说并不是通过短期增加订单和注入资产的方式暂时恢复上市,而是通过降低债务负担、处置不良资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这样的深化改革、扭亏脱困措施,来实现实质性扭亏。”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