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公司”酝酿单飞
- 发布时间:2015-04-16 01:43: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汪珺
中航动力、中航资本4月15日公告,中航系旗下等8家单位将共同投资发起设立中航精密铸造科技有限公司,总出资额29.47亿元。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这预示着中航工业发动机板块又一波整合浪潮袭来。
无独有偶,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多方渠道获悉,传言已久的“飞发分离”预期日渐强烈,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相关资产或将从中航工业集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公司。而随着发动机公司的成立,千亿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下发的脚步也日益临近。
业内人士认为,将航空发动机独立于整机制造之外,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制造商的灵活性和研发效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制造列入报告,体现出国家空前重视程度。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需求超2万亿元。发动机板块体制的创新以及资金专项的下发,将激发研发活力,推动我国发动机及配套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飞发分离”预期强烈
早在2014年年初,就有传言称,中航工业将整合旗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整机研发制造资产,单独成立公司,并从中航工业体系内独立出来。
在2014年11月举行的珠海航展上,面对媒体追问,中航工业主管发动机业务的副总经理李方勇就上述传言表态称:目前尚未收到确切具体的消息内容。
中国证券报记者15日致电中航工业相关人士,对方称:“目前尚无新的口径,以李总的表态为准。”
“能想像得出,这种分离一定会招致中航工业内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但据我了解,目前‘飞发分离’已经确定,只是没有宣布,组织架构还在确定。”一位接近中航工业的消息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
“‘飞发分离’的事内部一直在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参与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发项目的人士这样说道。
一位航空业内人士指出,将航空发动机独立于整机制造之外,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这样,对于发动机制造商而言,能够有更大的灵活性,并使研发效率最大化。“这种拆分类似于美国的联合技术公司(普惠发动机的母公司)和GE,以及英国的罗罗。将来中航工业只从事发动机以外的飞机业务,类似于波音、空客。因此,可能性是很大的。”
创新模式提升效率
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投入多,周期长,被誉为飞机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当前世界仅有英、法、美、俄、中这5个国家可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但我国航空发动机以引进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落后,目前民机发动机全部来源于国外进口。
“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设备、加工精度、测量手段等各个环节都比较薄弱。虽然已能制造出发动机,但一方面是性能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难以实现量产。”上述北航人士指出。
有观点认为,制约我国发动机研发水平提升的原因:一方面,过去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跟发动机与飞机制造一直放在中航工业同一个体系之内有关。
“举个例子,中航工业内部过去生产过很多款发动机,但即使性能不够满意,通过集团内部加以影响,这个产品仍然可以被消化采用。”一位航空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这相当于内部资源调配,容易造成浪费和效率低下。
该人士指出,分离后,发动机和飞机相当于是制造商和采购商的关系。制造商在采购商提供的标准体系下研发,若发动机性能不好,采购商可以选择不用,这将促进发动机的研发生产更有效率和规划。
上述接近中航工业人士建议,若单独成立发动机公司,技术上应立足国内,不能奢望和国外公司有实质性合作;需发挥体制优越性,全国一盘棋,相关产业同时布局,也必须有竞争机制;研发、生产、维修必须协调,彼此不能老死不相往来;适航认证必须加强,民航总局应有专门机构监管,深度介入;公司架构需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
“新成立的发动机公司可能先从军用发动机入手会现实一点,国外绝大多数民航发动机是由军机转过来的,一上来就做适航认证的民航发动机可能不太现实。”该人士指出。
“发动机的关联技术涉及到国家基础工业的各个方面,国外技术封锁也是最厉害的。如果踏踏实实地做,将对中国的高端制造起非常大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该人士表示。
发动机“三兄弟”先受益
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领域的主力军,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目前主要有三家从事发动机业务的上市公司——中航动力、中航动控和成发科技,被誉为“发动机三兄弟”,分别定位为航空发动机资产的整机、控制和零部件平台。
中航动力(600893)目前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整机业务的龙头,成为中航工业发动机整合平台的预期最强烈。公司曾参与国内多个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科研、制造任务,如“秦岭”发动机和“太行”发动机等。2014年6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增加了黎明、南方、黎阳动力三家拥有发动机整机业务的公司,产品范围从大型发动机扩展为大中小型发动机,从涡喷、涡扇发动机扩展到涡喷、涡扇、涡轴、涡桨、航模发动机,集成了我国航空动力装置主机业务的几乎全部型谱。
中航动控(000738)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唯一供应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业务占公司收入60%以上。已与通用、罗罗、赛峰、霍尼韦尔、汉胜等国外航空工业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在航空发动机燃油泵、滑油泵、辅助动力装置的研制中深入合作,不断提升产品国际核心竞争力。公司体外发动机板块下尚有中航工业集团下属国内唯一航空动力控制系统专业研究所(614所),承担各类军、民用飞机、舰船、导弹以及燃气轮机发电等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和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未来有资产注入预期。
成发科技(600391)主要生产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产品体系包括军品和非军用航空发动机衍生产品两大部分。成发科技在长期的军品型号研制以及与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合作过程中,建立了机匣、钣金、叶片、轴承等四个专业化优势平台,形成了技术、热表、装试等三个能力中心,初步掌握了国际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一位航空业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成立单独的发动机公司将是大势所趋,而自2012年起便开始酝酿的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落地的预期也由此提高。该专项投资规模达千亿元,将用于支持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两大靴子的落地有望开启发动机市场的万亿空间,发动机板块的三大上市公司无疑将成为最先受益标的。
国产飞机发动机模型
新华社图片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