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货币战”旨在抗通缩 经济改革才是关键

  • 发布时间:2015-01-28 00:31: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宋姗姗

  就在美国沉浸在经济复苏的喜悦,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开始打算收紧货币政策之时,欧元区等全球其他经济体却站在世界的另一边,接连走上了货币宽松之路。目前,抗通缩已成为多家央行的首要任务,也是其竞相推出量宽政策的主要推手。而从根本上看,欧元区各成员国若想改变通缩预期,货币政策只是辅助因素,积极采取结构性改革、削减财政赤字至可持续的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上周四,欧央行宣布将从3月1日起,每月从二级市场购买600亿欧元的债券,未来如果欧元区通胀率达不到2%,宽松政策将一直持续至明年9月份,届时货币总投放量将达到1.14万亿欧元。2014年12月欧元区的CPI环比下降0.2%,跌至负值。欧央行此举是为了抑制通缩风险,也是首次通过买入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不过,欧央行并不孤单。英国央行上周公布的1月份会议纪要显示,因为担心英国通胀很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的某一时刻跌至零以下,英央行货币委员会一致反对加息提议,就连此前一直呼吁加息的两位鹰派委员也摒弃此前观点,令市场大跌眼镜。此外,加拿大、丹麦、瑞士、印度等央行也纷纷降息,以刺激经济,抵御通缩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各国央行当前决策行为来看,在经济持续弱复苏、需求低迷、油价暴跌的背景下,通缩的风险已经是目前各国央行的首要“劲敌”,成为诸多国家执意选择大规模宽松的主要考虑因素。通缩会增加实际的债务负担,加剧经济的衰退并产生通缩的恶性循环,因为人们对价格下跌的预期,消费者会推迟采购和消费计划,进而削减整体经济活动的热度。

  事实上,欧洲央行曾于2011年祭出大规模LTRO,目的也是希望银行体系能以较低利率去认购各边缘国国债,从而缓解各国国债利率偏高而拖累实体经济紧张状况。从实施后经济数据的表现来看,曾经取得过一定效果,但是随后欧元区经济继续陷入低迷,通胀预期一再下降。究其原因,在通缩预期之下,人们更愿意持币而非投资,这还可能会带来流动性陷阱。由于一国央行通常无法对居民存款实施负利率政策,所以面对通缩威胁,央行对货币形势的掌控更加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更加低。

  不过,此前美国也遭遇过类似状况,虽然经过第二轮QE后,经济数据依然有所反复,但最终美国凭借其执着的宽松政策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美联储成功实施四轮QE,终于使经济走上正轨,这也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央行决策者,成为了各国央行持续宽松的依据。

  从过去几年日本央行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来看,力度越大的宽松越能改变人们的通缩预期。当前各国大规模的宽松举措力度足够、信念够强,将有力抵消油价下跌、需求低迷给经济带来的拖累。尤其是欧洲,低汇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将带动欧洲出口,活跃欧洲的投资氛围。

  然而,改变通缩预期是个任重道远的任务,货币政策只是辅助因素,经济结构改革才是关键。欧元区各成员国只有积极地采取结构性改革、削减财政赤字至可持续的水平,才能真正走出债务泥潭,才能扭转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看法,促进投资并提升经济活跃度,进而逆转需求不足和通缩的态势,未来潜在增长也将可以期待。(作者系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研究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