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低风险产品收益率提升

  • 发布时间:2014-12-20 00:31:02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产品分析

  □ 本报记者 殷鹏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年底开始升温。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认为,银行这段时间推出了一些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与年末银行资金需求量较大有关。“央行宣布降息后,几乎所有银行均在短期内调整了利息上浮空间,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随之下调,有可能导致一些资金从银行流出。”他表示,年末正是各家银行资金需求旺盛的时候,此时推出一些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以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此外,前段时间股市赚钱效应也逼迫银行必须拿出更好的产品来抗衡股市的吸金力量。在股市回暖、银行年末考核的刺激下,除结构性产品外,理财产品收益率相比前几周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受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理财市场逐步迎来“大资管”时代;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兴起,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丰富性大大增加,此前一度具备强大“吸睛”效应的另类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失去吸引力。再加上最近两年通胀得到有效抑制,使得投资者对获取实物收益的偏好逐渐降低。此前,银行推出的另类投资标的不仅包含白酒、红酒,还包括手表、钻石、瓷器、字画,甚至影视作品和火腿都成为投资对象,但这一热潮在2013年以后快速冷却。

  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始终占据理财产品的主流,由于“即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银行也会按预期收益率兑付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想法,使大量资金涌向银行理财产品。然而,这也造成投资者理所当然地认为,预期收益率即为实际收益率,银行具有“隐性担保”职责,应该刚性兑付。然而,存款保险制度、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新政的出台,在向投资者传递一个信号: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隐形保障即将打破,未来购买理财产品将“自负盈亏”。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产品运行时信息披露却频频“躲猫猫”。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状况一直以来屡遭诟病,而外资银行的披露情况更让人担忧。从理财产品类型来看,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中,仅11家银行披露了部分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其余13家商业银行未披露其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其中以外资银行为主。浏览多家外资银行官网发现,大部分没有产品收益率披露的相关信息,只有产品系列的介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资银行中除上市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较为完善以外,部分城商行的信息披露也日渐及时。

  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本周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周均收益率较上周提高0.15个百分点,只有8至14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周均收益率下降了0.38个百分点。从收益率分布来看,各期限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产品分别来自平安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及汇丰银行。据统计,高预期收益率产品的投资方式大多是非保本浮动类型。其中,农业银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以7.2%的预期收益率夺得了1至3个月期限产品第一的位置,汇丰银行的一款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以15%的预期收益率居12个月以上期限产品的首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