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降息并非全面刺激的开始

  • 发布时间:2014-11-25 00:43:26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转A01版)通过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来实现高效率的“降息”?是冒着传统投资驱动的风险继续进行货币放水,还是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中高速增长?前面的路无疑更容易,但长期看成本较高。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很多特征,其中经济增速放缓是公认的。这一放缓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规模,投资回报边际递减,建立在模仿和学习基础上的后发追赶优势逐渐削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年下降,目前已经降至15.9%,但经济体整体实际并不缺钱,M2连续保持在13%以上,远高于GDP与CPI之和。在投资消化不了过多货币的情况下,一味宽松和刺激,必然会产生宽松“后遗症”。

  经济增速放缓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有一些观点认为会,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会不断下滑并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要出台政策去不断刺激经济。应该看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中国要突破增长瓶颈、获得长期增长潜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宏观调控在目前要做的是一方面进行经济“托底”,避免“脱轨”影响改革和创新的开展,另一方面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在这方面,政策松绑的空间很大。

  例如,金融改革要建立完整的体系,以金融价格来担当科技创新行业和企业的“指挥棒”,保证极少数的优秀企业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有利于支持创新创业的“兜底网”,保证大多数的创新创业“试错”后能够公平而有效率地退出。教育、人力资源体系要作培养和发现真正的创新人才的“摇篮”,支持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付反映其市场价值的对价。其他资源价格、行业准入也要走向市场化,打破垄断,拆除“玻璃门”。财税政策要与之相协调,不仅把钱花到真正该花的地方,还要集合资金建立起能够长期支持创新的“钱包”。政府监管、行政职能转变更要走在前头,自断“手臂”,还市场之手。

  试问,这些系统性工作岂是数次降息能够代替?以货币放水、全面刺激代替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的努力不可取、不可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