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地球第一天
- 发布时间:2014-11-01 00:31: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瑜
大象公会的文章五花八门,从体育项目阶级分析到毒品社会建构历史,从离婚经济学到草原帝国兴衰,简直无所不包。但是,杂乱无章的主题背后,却似乎隐藏着同一种生活态度:对日常世界保持永不疲倦的惊奇。
“惊奇感”我们肯定都有过。比如小时候,万事万物都令我们感到惊奇:长颈鹿是站着还是躺着睡觉?树叶为什么秋天会变黄而不是变黑?牛为什么不爱吃肉而狗为什么偏爱吃肉?人为什么有两个性别而不是一个或者三个?……神奇的事情简直太多,幸亏这个世界上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供我们睡觉前抱着研习。又比如出国旅行时,许多问题让我们惊讶:阿拉伯人为什么戴那种方格子头巾?埃及金字塔的石头到底是怎么运到顶上的?希腊的神庙是用来干什么的?同一个岛上,为什么多米尼加比海地建设得好?
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似乎对世界——尤其是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已经不再感到惊异。每天连滚带爬地早起上班,办公室里做不完的表格文书,下班后天旋地转的饭局,周末人山人海的公园……机械生活日复一日,大脑里的那只“发现之眼”早已不知不觉关闭。
只是那样的生活有那么一点点无趣,仿佛在一片湖光山色中坚决窝在家里门窗紧闭。
大象公会里聚集的,是一批试图打开门窗的人。他们像是来到地球第一天,看到什么都新鲜,都要把头探进去大喊几声“喂喂喂”。其实要见识人世无限风光,未必需要花5000块钱买张飞机票,去巴黎去埃及去古巴去意大利。还有一种更划算也更持久的方式——观察你周遭的世界,“点击”你自己的生活,而这正是大象公会的态度。“打开门窗”不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恰恰是对智性的激活,看见那些司空见惯的,听见那些充耳不闻的,挖掘那些习以为常的。真的,如果你打开那只“发现之眼”,会意识到我们目力所及,所有平淡无奇的事物之中,都埋着一朵小蘑菇,如果你像马里奥兄弟一样奋力顶顶顶,小蘑菇就会蹭蹭冒出来,再滚到你的嘴里去。
某种意义上,大象公会所做的事情,是社科人文知识的“科普”。所谓“科普”,就是用理性破除迷信,用逻辑代替神秘主义,用论据代替“我觉得”。对“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这种问题,相比“北方人就是豪爽”这种神秘主义的答案,大象公会的作者更愿意去追溯酒量与官本位文化之间的关联;对“二战中的上海犹太人应该感谢谁”这个历史问题,相比“中国人就是善良”这种直觉式回答,大象公会更多的是去分析日占上海时期日本人对犹太人的态度;对“为什么一个小女孩会残忍杀人”这个问题,相比我们“人性本恶”之类的感慨,大象公会的作者则去分析“镜像神经元”活跃程度与善恶的关系……用思考照亮混沌,在别人想当然的地方掘地三尺,所谓“理性”,一半是能力,另一半则是谦卑而已。
但大象公会所做的,又不完全是科普。自然科学的知识,有相当的确定性,所以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就是把这些相对确定的知识搬运到公众头脑当中。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确定性知识少之又少。今天被确定的知识,明天时过境迁之后,可能又会重新坍塌。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象公会所做的,与其说是普及知识,不如说是普及好奇心与理性意识——前者用以提问,后者用以释疑。在一个知识可能会和财富一样陷入“两极分化”的世界里,如果说平等的权利需要一个伦理基础的话,这个基础就是每个人知识与理性的进取心。
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热爱“道理”远甚于热爱“知识”,所以好奇心驱动的求知是逆水行舟。而对于普遍用“感情是否受到了伤害”衡量观点对错的人群,理性主义则甚至可能激怒众生。好在大象公会作者群似乎也不介意“小众趣味”,大约是已经建立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路自信”。当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还是希望大象公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在一个公共生活萎缩的世界里,求知是保全自我的工程。希望有一天,大象公会能够成为品位的象征,而品位则成为成功的通道。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