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弊端埋下隐患
- 发布时间:2014-08-21 00:56: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除建设资金匮乏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维护方面的资金投入问题更为突出,而这一问题也集中体现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建轻管”上。
在许昌县桂村乡李金名的玉米地里,一口水泥修葺、完好无损的机井坐落在地头,上书“河南水利:许昌县豫K许节——01034”的字样,但是机井所及范围内,玉米却十分低矮,杂草丛生。
“这是四年前政府给打的机井,打完井后就没人管了,一开始用着还行,但用了一年,政府配套的水泵和水管都不知道被谁拿走了。电力配套也缺乏,要自己买变压器买电线,又贵又麻烦。平时也没人洗井,前两年旱的时候还能抽出点水,但也是抽抽停停,现在停一停也抽不出水来了。”李金名告诉记者。
李金名地头的这口机井也是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国农田水利系统,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问题的一个缩影。
“‘重建轻管’一直是水利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拿机井来说,国家把机井打好后不可能把所有机井都管理起来,这些井有的交给村里,有的交给农户管理。但是,水泵故障或者需要洗井淘井的时候,许多用户没有资金和能力去管理。”杨汴通表示。
这一问题在水渠的管理上则有更为直观的体现。记者在桂村乡田间调研时发现,河灌区的支渠和毛渠均淤积严重,很多毛渠更是早已淤塞,甚至被农户种上玉米和大豆。在此有三亩玉米地的安庄村村民安秋香告诉记者,“从河里引水浇地根本就没法借助水渠,也没人修渠,都是花几千块钱买水管,然后用水泵下到河里抽水,而且还要买几百米的电线去村里扯电,麻烦得很。”
水库管理,尤其是小水库的管理则最令人头疼。杨汴通告诉记者,“小水库的加固工作现在基本上搞完了,但管理依然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小水库的管理说是乡里来管,但乡里一般会明确到村里,村里再明确到个人。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老百姓个人没有钱去对水库进行维护,二是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公地的悲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性,也就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权不清晰也就造成了农田水利的过度利用。而“公地的悲剧”的原因在于外部性,农户放任不管甚至损害农田水利的代价由所有农户承担,管理和修缮农田水利的利益则由全体农户分享,所以只有放任不管甚至损害农田水利的惯性而全无管理和修缮农田水利的动力。
明晰产权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2010年前后,河南多地实施了“机井拍卖”,记者拿到的一份《新政〔2011〕42号关于印发新郑市农用机井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十六条和十七条规定,“为使机井工程更好发挥效益,可以积极推行机井及其附属设施拍卖、租赁、承包等制度。由国家集体投资兴建的机井工程,由村委会组织,原则上拍卖或租赁给农户,所得资金用于机井建设或维修。”“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建机井工程,其日常管理和使用,由井权人负责。自建、拍卖、租赁、承包的机井工程,可在其它农户使用机井时收取一定费用。”
应该承认,产权明晰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难以有效落实的问题是一种矫正。但是,这一做法与水利设施“公共产品”的性质存在着固有矛盾,当时便有媒体报道过驻马店市机井拍卖后出了钱的村民不愿意让没出钱的村民用井的问题,而记者在叶县实地调研过程中,正在田中劳作的袁大爷也告诉记者,“我家6亩地今年都绝收了,北边这块地是因为没机井,南边那片地有井,但是前几年村里搞过机井拍卖我没拍上,现在干旱了,我家南边的地也浇不上水了。”
另外,2009年河南大旱之时,抗旱服务队作为县级抗旱服务组织曾遍地开花,当时每个县拨付资金200万元,用于为抗旱服务队配备水泵、水车等水利设备,但此后便再无投入,至今抗旱服务队设备短缺、老化严重,编制、工资等问题都无法解决,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所起作用更是有限。
2013年4月,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杨汴通也告诉记者,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管理权将收归乡级以上,但他也承认,与2008年河南推行的国有水库改革不同,由于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又主要分布于乡镇和村庄,其管理体制改革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
“在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上,我认为,下一步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逐步收回管理权,至少要由乡镇一级的政府进行管理,而不能再下放到村里甚至个人手中,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财政资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后期管理的投入力度,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能够真正运转起来。”杨汴通表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