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为何叫好难叫座
- 发布时间:2014-08-09 00:43: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常仙鹤
近年来,在欧美经济复苏带动下,出海的QDII终于一扫阴霾,业绩持续向好。不过,出色的业绩却并未换来规模上的风光。相比2007年最初入市的一批产品,QDII目前的规模水平已将近腰斩。QDII为何叫好容易叫座难?这让急于扩张海外投资版图的基金公司十分纠结。
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2013年A股持续震荡的情况下,QDII整体获得了5%的收益,其中六成QDII收益为正。而近三年来投资海外的QDII基金最好的业绩已达到63.66%,近两年来最好的业绩达64.29%。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85只QDII基金平均收益达到4.72%,有87%的产品收益持平或上涨,其中最好的业绩也已逼近20%。
业内人士称,美国经济复苏和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是去年以来QDII走强的主要原因,而美国此轮经济的周期性反弹来自实体经济的回暖,预计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反映在美国股市,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等已累计不少涨幅。
相比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和板块演变的加快、赚钱难度日渐增大,海外市场的回暖无疑使基金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纷纷加入拓展海外版图的大军。2013年,有16只QDII基金宣告成立。
与投资业绩和基金公司竞相发行的热闹不同,在投资者的接受层面却是另一番景象。WIND数据显示,2013年新成立的16只QDII基金共募集到86.26亿份,平均发行份额仅5.39亿份。从2007年第一批QDII入市以来,虽然数量在膨胀,QDII基金规模却逐年下滑,第一批入市的5只QDII基金截至当年年底的份额是1201.81亿份,而目前85只QDII的总份额仅有686.76亿份,规模缩水了42.86%。
“这几年,公司QDII业务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业绩好与差都不行,新的产品也是进退两难。”有基金公司人士大吐苦水,业绩做不好压力很大,做好了投资者就会大幅赎回;如果发行新产品,推广起来难度也大,规模上不去。
对于QDII当前的叫好不叫座的状况,业内人士分析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2007年第一批入市的QDII成立时规模均过百亿,大量投资者热情参与,但经历了2008年以后的深度调整,他们被深套其中,积累了不好的投资体验。其次,从投资盈利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投资海外需要承担相关的汇率风险,以及较高的基金管理费用,QDII基金中绝大部分是开放式品种,其申赎成本高一般在1.5%—3%之间,赎回后资金到账也需要几天的时间,效率较低。
另外,与刚问世时相比,现在的QDII基金已经从千人一面、集聚港股的初级阶段,过渡到百花齐放、品类繁多的成熟阶段。从股票到债券、从被动到主动、从指数到实物等,应有尽有。不过随着产品线的丰富,选择成了大问题。基金公司海外投研实力参差不齐,有些并不具备海外投资能力,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拓展产品线,病急乱投医发了一些并不擅长的海外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有些QDII跟踪同一只海外指数但最终出现较大分化的原因所在。
不过,业绩的回暖多少也为QDII挽回了一些“颜面”。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全球资产配置的必要性跃然纸上。
纵观国际市场,全球配置也是一种趋势。美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大的财富管理规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始大规模地全球化配置,在有效地分散单一市场和单一货币风险的基础上获取稳健收益,分享了全球市场的蓬勃发展。从股票市场投资来看,不论是机构投资还是共同基金,美国市场的投资占70%左右,30%配置在海外市场,其中新兴市场投资在5%到10%之间。日本在20多年前经济达到顶峰时,开始大规模进行全球分散化投资,在股票市场投资中,海外市场占比在40%-50%之间,在债券市场投资中,海外市场占比较小,大约10%-15%之间。台湾地区市场配置的海外资产一直高于配置本地区的资产,即海外资产占50%以上。
根据基金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30日,QDII基金共85只,资产规模和净值分别为686.19亿份和533.76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资产规模和总资产净值的比例分别为1.82%和1.48%。与国外相比,未来空间仍然很大。
对于如何提升投资者投资QDII的体验,基金经理人士表示,海外配置的目的主要是分散内地单一市场的风险,应该着眼于长远和稳健增长,因此选择产品也要首先判断产品所投资的区域经济或行业的增长可不可持续。一旦选定产品,尽量避免频繁波段操作,资金进出频繁不仅容易影响基金业绩,也使得自身承担较多的交易成本。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