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切尔诺贝利,殇之思

  • 发布时间:2016-04-26 15:51: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新华国际时评)切尔诺贝利,殇之思

  新华社记者孙萍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突然发生爆炸,造成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核灾难。尽管30年过去了,但这场灾难犹如一场难以熄灭的大火,仍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和反思。

  渡尽劫波伤犹在。核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甲状腺、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病变,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甲状腺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与事故前相比,白俄罗斯核污染地区儿童罹患甲状腺癌的病例增加了33倍。

  如今,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核事故受灾国,仍有约500万人生活在核污染区内。监测核辐射水平、清理土壤中的污染物、为受辐射人群提供康复治疗……事故善后工作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战役。白俄罗斯外长马克伊日前在联合国总部出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纪念摄影展时表示,在消除核污染方面,国际社会的援助还远远不够,尚不清楚需要多少年可以完全清除污染。

  切尔诺贝利之殇,举世震撼。然而,25年后日本福岛发生的核事故却表明,人类似乎并未真正痛定思痛。乌克兰国家环境中心能源政策专家帕休克直言:“如果能吸取切尔诺贝利教训,尤其是对紧急情况常备不懈,福岛核事故的后果不会这么严重。”

  30年后,人们再次纪念切尔诺贝利,是为了牢记“谎言是最大的魔鬼”的训诫。作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仅有的两次7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虽然在性质上有所区别,但都暴露出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充分的痼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对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封锁信息并反应迟缓,加重了生命财产损失。而日本政府则在福岛地区儿童甲状腺疾病高发、农产品污染等问题上遮遮掩掩,引起受灾民众和邻国强烈不安。

  30年后,人们再次纪念切尔诺贝利,更是为了警示人类摈弃偏见、加强合作。核安全无国界,但当前在核事故善后方面,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对责任国也没有统一追责制度。在此情况下,各国尤当严自律、共合作。

  目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退役”广受关注,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为当年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造一座新掩体;二是为储存核电站其他反应堆中的核废料建造一座仓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造时使用的是俄罗斯核电技术,当前俄乌两国交恶导致双方核能合作中断,进而对核电站关停进程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乌克兰境内其他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转而从美国购买核燃料,这引起业内人士普遍忧虑。专家指出,美国生产的核燃料不适合乌克兰核电机组,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命门,无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是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皆号称安全系数极高,但结果却是极小概率事件酿成了大灾难。在广泛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人类无需谈核色变、因噎废食,但当认真思考如何与核同安、为核而“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