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茹窑村:农民变股民 描绘致富图

  • 发布时间:2016-04-21 02:33:21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阅读提示

  茹窑村是高青县木李镇东南部的一个小村。作为曾经的贫困村,茹窑村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村民土地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低、劳动力受土地束缚得不到解放、困难家庭脱贫没有产业依靠、公益事业因无钱办事推动难”等难题,为扶贫奔小康提供了鲜活样本。

  □ 本报记者 马景阳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王克军

  流转350亩耕地入社经营

  近日,在茹窑村北的百余亩农田里,一辆农用机械正在喷洒除草剂,吐露新绿的麦苗孕育着希望,这里演绎出了“农民变股民”的创新之路。

  上世纪末,茹窑村还是高青县有名的穷村,此时的村民把土地作为饭碗和命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正是因为太穷,他们摆脱窘况的心情更为迫切。1995年,茹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这个烂摊子。全村32户,只有350亩耕地,人均不到3亩地,而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就依靠这几亩地的产出。如何集约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茹会把目光投向了村内众多闲置的宅基地。开发没有资金,他就把自家的五零拖拉机作为抵押贷款50000元。最终旧村100余间房屋全部拆除,腾空土地130多亩,统一规划的新村也焕然一新。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各家各户单靠种植几亩传统作物只能解决温饱,富裕不起来。茹窑村的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在外每月就能赚上数千元,而在地里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年的纯收入远没有一个月的打工收入高,并且耕、种、收占用很多劳力和时间,影响了打工收入。很多年轻人索性不再纠结于这“一亩三分地”,有的留给家中老人耕种,有的通过“民间流转”承包给乡邻,更有甚者抛荒舍弃……原先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村民对土地的依附愈来愈薄弱。地处偏僻、村小地少、集体经济长期空壳的现实,让茹会一班人意识到,要想提高村民收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成为必由之路。经过“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反复研究商议,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32户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全村350亩耕地实现了全部流转、入社经营,茹窑村在创富路上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

  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茹窑村成立合作社,与传统合作社相比,在分配形式和运行方式有很多创新之举:通过采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红”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即一亩地为一股,村民参股的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补助作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进行分红。盈利部分的30%分配给入股村民,70%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这维护了村民的利益,激发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合作社的入股土地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实行耕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方式。另外,合作社还积极争取到帮扶资金30万元,用于购买大型机械、土地整理和硬化晒粮场地。茹窑的做法彻底实现了“三分离”: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承包者与劳动者分离、农民和承包的地分离,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群众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了。年轻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在外打工,留守下来的老人,则被聘到合作社参与农田管理,挣取工资增加收入。村民董继明一家都是合作社的股民,他说:“通过土地入股形式让土地有了更高的产出,村民还可以到合作社管理农田,按工作量领取工资,个人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日子越过越滋润。”

  经常在外打工的马新民家有6.6亩地,因没有精力耕种,按400块钱一亩承包给了其他村民耕种,低廉的承包费让他无奈。入社之后,他家的土地身价倍增,成了1000块钱一亩,还可以参与分红,收入明显提高。

  眼下,这一模式虽还未给村民带来分红,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保障,也刺激了更多农民投身二三产业淘金致富。

  茹窑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虽是初步的,但好处显而易见。能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土地进行了最大程度的集约化管理;通过合作社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保障了农民权益的安全长效;有效解决村内“无钱办事”的问题,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村帮村户帮户 共同来致富

  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茹会一字一句地把文件看了好几遍,思路也逐渐变得敞亮起来——“一社两制”。这个新设想很快得到了合作社其他理事会成员的认可和响应。

  茹会介绍,一社指的就是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除了保障好茹窑村民的权益外,今年他们计划以半托管的形式吸收周边村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对他们实行耕种、销售等方面“五统一”,虽然不参与分红、不享受底金,但农业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产出效益大大提高。通过村帮村、户帮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茹窑村周边小村多,群众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很难实现整体流转,茹窑村便通过这种半托管的模式吸收他们入社,提升产出效益的同时,合作社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这得到了小田村等周边村群众的积极响应。

  “一社两制”的“两”不仅体现在社员组成和分配机制上,还体现在运转模式上,合作社把之前旧村改造腾空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拿出30亩地与投资方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成为全市首家工厂化养殖基地。如今,广扩渔业养殖有限公司已经正式落户茹窑村,建好了温室育苗棚和养殖池塘,近期即可投放虾苗。与此同时,围绕农作物种植,他们发展起石磨面粉深加工,并计划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新上石磨面粉馒头、面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茹窑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面对各地纷至沓来的考察取经者,茹会毫无保留,全盘传授。他说:“周边的河坝李、莱家、周家都是穷的叮当响。今天我们村摆脱了贫困,不能忘了周边的乡亲们,村帮村、户帮户,全国富了才算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