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还能期待投资拉动经济吗

  • 发布时间:2016-04-20 09:29:1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季度GDP增速出炉。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增速在6.5%至7%的年度预期目标区间范围内,投资10.7%的增幅均高于市场预期,消费同比增长9.7%;多项经济运行评价指标出现几年来首次企稳和小幅回升,国家统计局认为,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积聚,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企稳可以预料 投资作用仍大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增速在6.5%至7%的年度预期目标区间范围内,只比去年四季度的6.8%少了一点。从就业、收入、物价这三大民生指标来看,均处于稳定向好的状态。虽然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但因该数字比市场之前在忐忑中做出的预期好出不少,所以也被认为是“开门红”。

  经济回暖,资本先知。A股从3月1日拉开本轮上涨行情,到4月15日,沪指涨幅已经超过15%,这个15%,相信一大半是经济回暖预期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当然,金融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反应要么不及,要么过度;要么滞后,要么超前,其失之“理性”的走势,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对于经济的认识。2016年以来,金融市场的波动放大了很多人对于经济的消极预期,而当下,它又超前反映了经济的回暖。我们对GDP“开门红”或许还要保持审慎,但至少可淡定些了。实际上,在3月份出口正增长、投资增速稳中有升、3月份PPI好于预期等一系列数据回暖的情况下,GDP的企稳是自然而然且可以预料的事情。

  基建、房地产投资仍然发挥着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资本对这方面的投入有其效果。说投资拉动的模式在中国难以为继,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原因在于,只要优化资源配置,也即适当调整央企、地方政府和民企的角色定位——由央企提供整体规划和资金,地方政府借助地方国资平台给予资源配套和行政支持,民企充分发挥其成本优势和灵活机制,利用三者合作的模式,未来十年新一轮投资拉动仍然是有空间的。而这种由央企主导的经济模式并非臆想,它已经进入实践了。

  投资拉动已成历史

  ■鲁宁

  虽然一季度部分经济指标有不同程度企稳回升,但考虑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阵痛至少要贯穿整个“十三五”,未来几年,乃至到“十四五”前期,中国经济都难以摆脱L型的运行轨迹。而且,在整个“十三五”期间,L型的运行轨迹中还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难以提前预测的W型波动。

  以发展阶段作为参照物,作更具纵深的透视性预测,中国经济已不具备大幅反弹的市场条件。换句话讲,只要提高投资规模和强度,就可强势拉动经济增长的,这样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已经成为历史。

  眼下,正是上市商业银行公布今年首季报的时节,一些地方所有、经营自由度较大的省级上市银行,其贷款占比的持续下滑,则提供了另一种佐证。譬如,翻阅锦州银行、青岛银行、盛京银行、徽商银行、重庆商业银行等中型上市银行资产配置表,其商业信贷在总资产中的配置比例已全部下滑到半数以下。这足以说明,实体经济有效融资意愿非常低迷。

  国内商业银行不分上市与否,其主要利润仍来自于存贷利差。银行贷款放不出去,存款利息却要照付,客观上逼迫银行进一步“缩小”服务实体经济之主业,将本该用于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转投至信托产品、保险产品、证券衍生品、资管产品、理财产品、债券产品等资本市场,作内循环式的短期套利,以至于金融杠杆越加越“高”、越加越“粗”,整个金融市场泡沫越吹越大。去杠杆已被纳入今年供给侧改革“三去”之主要“一去”,当人们看清了实体经济的真实状况,以及去产能势必进一步增加银行坏账所面临的掣肘与拖累,就足以想到,仅一个去杠杆之任务,实施起来将是多么艰难。

  无论从哪个角度掂量,仅凭短期经济指标有所改善,就得出“可以松口气”的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可以重回强劲增长通道,都有些不切实际。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确有所改善,但仅与去年同期作个对比,总量、消费、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四项增速都呈继续小幅下滑态势。在6.5%至7%的区间内,中国经济的起起伏伏,可能将是整个“十三五”的常态。“起”了切忌盲目乐观,“伏”了亦不可一惊一乍,咬紧牙关调好结构,才能最终走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