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模式”引警示 如何让网约车安身立命
- 发布时间:2016-04-15 07:21: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短视、功利的"网约车乱象"损伤了网约车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修复乱象带来的信任裂痕,公司加强对司机的监管只是第一步。只有提升网约车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净化网约车司机队伍,让消费者的出行之旅更安全、更有品质、更加舒畅,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实现消费者、司机和网约车公司的多赢
日前,对于武汉快车司机强奸女乘客的事件,滴滴方面回应称:快车司机此前并没有犯罪和不良驾驶记录,而司机评价中没有骚扰乘客或打骂乘客记录,只有少量投诉司机绕路的评价。
滴滴方面同时回应称:我们推出的新版安全指引强调,滴滴强大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体系,是整个平台安全保障的依托和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所有通过滴滴出行平台的订单,都会进行全程记录,滴滴还将在行程中通过软件和GPS系统实现对司机驾驶行为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对超速、非正常急刹车等威胁行程安全的动作进行实时监控与提醒。通过长期监测所积累的数据,构建平台驾驶员安全驾驶信用系统。
同时,滴滴还引入了虚拟号码技术,实现司机和乘客手机号码隐藏,免去双方手机号码泄露的苦恼,该功能已经在部分城市测试,未来将会面向全国推广。此外,一键报警功能也已经在实验阶段,一旦司机和乘客在行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警方发送报警信息,其中包括具体方位、车牌号码等关键信息。
根据安全指引中的信息,滴滴自公司成立以来,在安全方面投入总额已经达数亿元人民币。未来,滴滴将继续加大投入以加强用户安全出行保障,预计今后每年将投入1亿元专门用于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各种安全措施,全力为用户打造“十分安全”的出行体验。
从字面意思上看,滴滴方面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历史记录并未显示该快车司机有犯罪倾向,所以发生这类的事情滴滴也是“防不胜防”的。
记者在采访业内人士时发现,滴滴司机平台准入条件中并没有要求无犯罪记录。“滴滴注册条件”为:1.年龄在22周岁到55周岁之间,不限男女,身体健康,有驾驶证;2.有一部可以随时随地为自己使用的四门汽车,裸车价格在8万元以上,车龄在6年以内,行驶证上的姓名和驾驶证上的姓名可以不同;3.有一部安卓手机,最好支持3G或者4G。
由此可见,司机只要满足上面3个要求即可申请入驻滴滴平台,而司机是否有犯罪前科并非申请必要前提条件。
“滴滴模式”游走在法律边缘?
一直以来,业内对“滴滴模式”颇有微词,合法性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在滴滴推出“快车”服务之初,很多年轻人都优先选择“滴滴快车”软件,理由很简单,方式灵活,动动手指车就来了,司机服务态度好,结算时有优惠抵用券。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很美,可随着“快车”的使用率增多,一些乱象也慢慢浮现出来。
所谓“快车”都是私家车,只要是行驶里程6万公里以下,驾龄超过1年的私家车主都可以向滴滴公司申请“快车”,不需要任何营运培训。如此导致了多数司机路线不熟。更有甚者,不合理收费、同一路线收费不同等问题此起彼伏。
而最为重要的是,则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加入“快车”,滴滴公司只需要车主提供驾使证、车辆行驶证的图片即可,而乘客对来接自己的人、车辆状况、车辆来源一无所知。经常打“快车”的赵女士说,有一次她叫了一辆“快车”,出来后按系统给的车牌号码寻找,没找到。给司机打电话,司机说他车牌坏了,开双闪让赵女士寻着车灯找到他。“当时没想那么多就上去了,后来被妈妈知道了说了我一顿才知道害怕。”赵女士表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享受科技快捷的同时也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2015年,在“滴滴快车”上线之初,滴滴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公开强调,“滴滴快车”属于公益性搭车服务,乘客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近日,记者呼叫一辆“快车”,被问到是否合法营运时,司机刘师傅对记者言之凿凿地说:“我们当然是合法的,因为我们不用现金交易,结账都是通过支付宝、微信、网银付款,我们的定价标准都是统一的,国家都承认。”但自相矛盾的是,既然“快车”合法,又怎么会一次次地被执法部门罚款呢?
如何能让网约车安身立命
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滴滴等网约车之所以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就在于做到了便民、利民。与传统出租车相比,网约车一方面收费更低,另一方面以“私人定制”的方式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此外,网约车的服务态度,通常比出租车要好。网约车的高性价比,让乘客的用户体验得到了提升。
然而,网约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生长”之后,一些弊病也开始暴露出来。不论是网约车司机,还是司机对路线、路况不熟悉,抑或绕路等“收费乱象”,网约车的角色扮演背离公众期许,不可避免会切割公信力;一旦这样的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网约车难免会遭遇市场的“滑铁卢”。
目前,网约车还处于公共治理的边缘地带,约束司机更多地依靠网约车公司的监管;网约车公司也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办法,只能依靠消费者的投诉来进行“倒查”。“消费者不投诉公司不追究”的责任倒逼,一方面会让网约车司机产生侥幸、投机心理,另一方面也只是一种“亡羊补牢”——即使消费者最终收获了道歉、得到了补偿,“网约车乱象”也给他们留下了心理阴影。
短视、功利的“网约车乱象”损伤了网约车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修复乱象带来的信任裂痕,公司加强对司机的监管只是第一步。只有提升网约车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净化网约车司机队伍,让消费者的出行之旅更安全、更有品质、更加舒畅,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实现消费者、司机和网约车公司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