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乃严肃之事" 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 发布时间:2016-04-05 07:12:0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每年3月20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使白天和黑夜等长,地球坐标系统在此刻达到平衡。”联合国据此将3月20日确立为“国际幸福日”。关于幸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追求幸福乃严肃之事”“追求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
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即便人类有很多差异难以跨越,譬如男人和女人、贫穷和富有、青春和年迈,但无论以何种身份存在,每个人都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因为幸福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品,一个人幸福的加倍并不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幸福减半。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不仅写过《国富论》,还说过“人类无论贫富,幸福感没有优劣之分”。
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幸福?2012年4月,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从教育、健康、环境、文化多样性、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方面衡量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如丹麦、芬兰等多是经济水平较高的富裕国家,但最富有不代表最幸福,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当时仅排名第十一位,而在今年的最新报告中,美国已经跌至第十三位。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曾引用数据说明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提升,“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了10倍,而发病率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但到2005年只有36%的人感到幸福,而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
财富不是幸福的等价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现如今,“物质至上主义”暴露的弊端和财富的效用递减引发了越来越多关于追求幸福的反思:不丹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概念,把实现幸福的目标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成为与国民生产总值并列的衡量标准;联合国则呼吁更多国家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推行幸福和福祉的概念;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关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打破哈佛最受欢迎课程纪录;电影《神偷奶爸2》主题曲《幸福》以明快的旋律唱出“我要快乐”的积极心态,一时间火爆全球。
追求幸福,既是理想,也是现实;既是理念,也是行动。在国家层面,政府政策对幸福的关照不仅体现出政策制定者的人文关怀,而且表明对幸福的追求正凝聚为一种集体意识,反作用于社会进步。对于个人而言,幸福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得到增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提出“心理时间”,认为在“心理时间”的范畴里时间和生命是绵延的、流动的。用有限和宝贵的时间强化个人的生命体验,越多的生命体验就会带来越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满足感占据内心,幸福便油然而生。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听一首欢快的歌、陪家人度过一段温馨的时光、完成一项有成效的工作……幸福感就随着这些被赋予了美好意义和价值的时间流淌中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