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永葆高原天蓝水绿山青

  • 发布时间:2016-01-30 02:32:30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陈志强

  “以前我们这边每逢3月就开始扬沙,鼻孔、嘴巴里面都是沙土,甚至沙尘太大致使机场飞机经常大面积延误。”贡嘎县陇巴村64岁退休村支部书记扎西说道,如今一座座流动的沙丘重新披上了绿装,肆虐的风沙望而却步,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海洋。

  昔日的雅砻大地,干旱少雨,生态条件脆弱;今日的山南,一路绿色一路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环保之路。

  西藏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

  区财政厅厅长郎福宽说,自治区财政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四轮驱动、综合施策,有效构建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做到了让雪域高原山更绿、水更清、草更肥、人更欢!“十二五”以来,全区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741853万元,较“十一五”增长了4.7倍。

  肥了牧草富了民

  林周县举荣村全村以农区牧业为主,村民曲扎一家在2013年向其他村民学习,从事“家庭牧场”经营。

  他告诉记者:“我家共有6口人,共承包了24亩草场,2013年时就有200多只羊,加上每年大约400元的草原补贴在内,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

  我区是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最大的省区,保护好全区的草原对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早在2009年至2010年,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就开始在聂荣县、安多县、班戈县、措勤县、仲巴县等5个县开展试点。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在全区范围内顺利施行。

  区财政厅副厅长孙金玲介绍说,2011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在我区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有1087905万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5亿元。

  禁牧补助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中的重要部分。区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尼玛旺久说,禁牧区按每年每亩6元给予补助,第一轮禁牧时限定为5年。同时,自治区财政、农牧部门积极向上沟通协调,争取提高补助标准。通过不懈努力,从今年开始,财政部拟将我区的禁牧补助提高到每亩7.5元,总量将增加1.94亿元,将为全区广大牧民增加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

  与此同步,从今年开始,财政部拟将我区的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从每亩1.5元增加到2.5元,总量将增加7.64亿元。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效果是明显的。进一步推进和巩固了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作,牧民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以草定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面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此项政策的效果有多大:

  到2013年,全区70个县共完成草场承包到户或联户面积48595.35万亩,是2005至2010年承包到户草场面积的90%,确保了98%以上的可利用草原承包到户(联户);

  2015年末牲畜存栏由2010年的2321万头(只、匹)减少到1890(预计)万头(只、匹),减少18.56%,全区已于2013年末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

  2015年底,全区良种牲畜存栏390万头(只)左右,良种牲畜覆盖率为22%;

  “十二五”期间,我区天然草原围栏面积已达到11361万亩,人工饲草地新增保留面积达75万亩,牲畜棚圈新增74215座,全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0%以上,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草原牧区抗灾保畜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5年底,全区草原禁牧面积12938万亩,草畜平衡草原面积89617万亩;整体实现草畜平衡目标,草原生态环境转好;牧民物质生活生产水平明显好转,收入逐年提高,收入中有20%以上乃至更高比例都得利益于该项政策……

  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与2010年相比,全区低覆盖度(0-20%)的植被面积减少9.74%,中高覆盖度(20-60%)的植被面积增大8%以上;

  ……

  得益于补助奖励机制,2011年以来,那曲累计实现减畜190余万个绵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次仁说,禁牧区的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达到60%至70%,植被呈现出多样化,减轻了草地退化、沙化的程度。

  根据那曲地区农牧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当地每年兑现给牧民群众的草原补奖资金为4.8亿元至6.7亿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20%左右,显著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近两年,康马县积极融入岗巴产业圈,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各村自行探索建立家庭牧场、合作社、规模化养殖等多种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草食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实施短期育肥,2015年实现总收入340万元。”康马县涅如堆乡岗巴羊育肥合作社理事长朗加介绍说,如今合作社的牧民,不仅有各种分红,每年还有不少草补,收入比以前多多了。

  绿了大地筑屏障

  2013年以来,山南地区开展了城镇河岸、城市主干道、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化建设,力争将泽当镇创建成自治区园林城镇。同时,泽当镇也通过绿化补植补栽工作来增加农牧民收入。过去,不少无人问津的沙荒地,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

  “以前收入很单一,基本靠务农。自从泽当镇开展绿化补植补栽工作以来,我参加了苗木补植补栽,从中能获得一定的报酬,收入有了提高,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乃东县结巴乡桑嘎村村民格桑从绿化工作中受益不小。

  从2007年开始,我区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区7地(市)重点县(区)城镇及周边、国家和自治区公路主干道沿线、机场、边境口岸等重点区域营造生态公益林。

  据孙金玲介绍,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重点区域造林474348万元,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54965万元,安排防沙治沙及水土保持资金39500万元,治理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积34万亩。

  65岁的索朗是扎囊县雅江防护林的护林员。每天早晨和下午,他都要沿着固定的路线进行巡视,走一圈约4公里,沿途对一些树木进行修剪和养护,并防止树木被人偷偷砍伐或者被牛吃掉。

  比起过去在地里干农活,索朗说护林工作不是很累,收入相对较高且稳定,前几年是每人每天10元,如今翻了两番了。

  “根据《西藏自治区公益林管护办法(试行)》,我区共组建公益林专业管护队伍208支1113人,仅2015年自治区财政落实经费14538万元,森林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和整体能力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尼玛旺久说。

  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化了,而且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尼玛旺久说,全区建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0个,落实资金901万元,落实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补偿资金3.7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13个,落实资金3.27亿元;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22个,落实资金3720万元……

  金山银山都想要,但青山绿水更重要。

  以前,桑珠孜区江当乡和年木乡一带,受风沙侵害,部分村庄遭受破坏、国道被侵占,严重制约道路交通安全和经济发展。以至于有村民抱怨“门都不敢出,出门就是满身满嘴的沙”。

  近几年来,经过采用植树造林、树枝方格固沙、喷灌系统供水、种植沙棘和草本植物播种等方式,风沙天气大大减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特别是2014年,桑珠孜区投资1453万元,在江当乡加玛卡村流动沙丘试点实施喷灌防沙治沙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当地老百姓戏言,终于有了飞不起来的沙了。

  近几年,自治区通过实施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山南地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业综合开发防沙治沙、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防沙治沙等工程建设,重点区域沙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2.25万公顷。

  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还有更多成效,我们只能通过一组组数据来展示:

  “十二五”期间,共实施重点区域造林面积112.14万亩,增加公益林面积4077万亩;

  与2011年第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相比,森林覆盖率提高1.64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提高2.02个百分点,人工林资源面积净增9.99万公顷;

  中央财政下拨我区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由2011年的77223万元,增加到2015年107104万元用于公益林管护,使全区210多万农牧民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人均每年可增收363元;另有8万多农林群众专(兼)职从事公益林管护工作,每年每人可获得5400元的劳务收入;

  ……

  扎实建设“亚洲水塔”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区作为大江大河的源头,素有“亚洲水塔”的美誉。但众所周知,我区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加快推进我区水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水生态文明是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区党委高度重视我区水生态补偿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水资源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态奖励机制”。

  2015年,自治区首次在昌都市类乌齐县、那曲地区那曲县、日喀则市定结县试点水资源生态补偿奖励机制。2016年,自治区拟将试点县进一步扩大,以进一步推动西藏水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新增的三个试点县非常有讲究,主要针对试点县水资源条件、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等特点而选定的,通过采取“奖补促保护”的生态补偿方式,加强水资源生态保护,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条件 ,为构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察雅县主要代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重要水资源保障的内外流水系和水资源富集的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安多县主要代表长江源、黄河源等重要江河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重要水资源保障的内外流水系,仲巴县主要代表雅鲁藏布江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重要水资源保障的内外流水系。

  尼玛旺久告诉记者,从2015年试点开始,自治区财政就全程参与,还于2015年安排资金2094.6万元,全力支持在察雅、安多、仲巴县开展以水资源保护发展、水资源质量维持与改善、水资源调节气候生态效益等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补偿奖励机制试点。

  对于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奖励的主要对象,尼玛旺久说,全区各级政府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既是水资源保护的主体,同时也是其奖励补偿的主要对象,各级政府还承担着防污减污治污和水生态修复职责。

  记者了解到,补偿方式则主要采用现金补偿。水资源保障生态补偿奖励资金实行“当年考核、次年补偿”的办法,并以县为单位,测算到县、乡(镇),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统一拨付到地(市)。地(市)、县政府再依据补偿政策、标准和考核结果,兑现补偿资金。

  前不久,仲巴县霍尔巴乡老牧民多布杰拿到了一笔水资源补偿奖励费用。他高兴地说:“我在雅江源头放了一辈子的牛羊,老来为了保护水土,不再放牧了。虽说因此家里牛羊少了不少,但政府帮我在帕羊开了牧民家庭旅馆,收入不错,比以前放牧轻松多了。”

  尼玛旺久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水生态补偿奖励费用组成。他说,一部分是水资源保护补偿性费用,通过试点县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努力,放弃自身发展机会,为本地及其它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的水资源。另一部分则是补偿范围内的县乡政府和农牧民,通过采用节水、限制性人类活动等措施,节约水资源、降低水旱灾害、改善水环境,保障区域水生态环境。

  最后,尼玛旺久告诉记者,从目前试点情况看,取得了较好效果。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将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以扩大试点效果。

  精心呵护“地球之肾”

  麦地卡湖泊和沼泽湿地每年为拉萨河供水近100亿立方米;“一江两河”的河流湿地确保了该地区157万多亩农田的稳产高产;藏西北地区的湿地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西藏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备受青睐。在保护与发展中,湿地价值也日益凸显。

  拉鲁湿地素有“拉萨之肺”之称,在净化水质、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拉鲁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生活的家园。

  令人想不到的是,前些年,由于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一些人为原因,导致拉鲁湿地面积有所减少,湿地边界也发生变化。

  后来,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自治区逐年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拉鲁湿地面积逐渐趋于稳定、湿地水域面积大大增加,湿地水位明显上升,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候鸟成群、水天一色,好一幅风景宜人的画卷!

  据了解,我区湿地总面积为652.9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为5.31%,居全国第二位。作为区党委、政府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西藏自治区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总体方案》于2015年8月由区财政厅、林业厅共同制订出台,也是加强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抓手。

  尼玛旺久介绍说,为更好地落实好《方案》,从2015年起,本着“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以构筑西藏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采取以补偿促保护的方式,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4068万元,加强试点区域内湿地保护与恢复,确保区域湿地面积稳定,维持湿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

  本次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主要包括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色林错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扎县片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结县片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浪卡子县片区内的重要湿地,总面积411806.27公顷。

  尼玛旺久说,试点项目主要包括湿地管护和监管、湿地生态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监测、宣传教育与培训等5方面内容。

  其中,在湿地管护和监管上,湖泊湿地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安排管护员,每个管护员管护面积一般为1200公顷,管护员基本报酬按照每人5400元/年的标准发放,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每个管护员管护面积一般为300公顷。

  而对位于鸟类繁殖区或其他珍惜保护动物栖息的沼泽湿地,确定每年5至10月为湿地保育期,禁止放牧及其他人为活动。

  每年冬天,拉鲁湿地都会迎来大量候鸟过冬。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管理人员强巴告诉记者:“为保护这些候鸟,我们采取了人为筑巢、禁止市民进入湿地喂食、保护环境卫生等措施。”

  “实施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目的是让农牧民从湿地保护中受益,从而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尼玛旺久告诉记者,为此,自治区对实施沼泽湿地保育区域的农牧民,按每亩6元/年的补助标准进行湿地生态补偿;对实施沼泽湿地减少放牧区域的牧民,按每亩1.5元/年的补助标准进行生态补偿。

  展望未来,区财政厅厅长郎福宽表示,“十三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将继续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统筹安排本级财政资金,加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投入,为保护好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草一木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版图片均由自治区财政厅提供)

  濒危野生动物西藏马鹿的数量得到了恢复性增长,种群不断扩大。

  2012年6月山南地区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草原检测员在认真记录数据。

  贡觉县林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果园病虫害防治。

  湖泊湿地——麦地卡国际重要湿地。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