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北京近期雾霾频繁 治霾数据与民众感受“打架”

  • 发布时间:2015-12-26 08:02:00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王硕  责任编辑:罗伯特

  昨天,中心城区个别站点PM2.5小时浓度超过600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达六级严重污染水平。昨天上午11点,市空气重污染指挥部升级发布了重污染黄色预警。预计今天下午空气质量才会自北向南有明显改善。27日,在冷空气的持续作用下,空气质量可达到良至轻度污染级别。

  >>发布

  空气质量达六级严重污染

  冷空气势弱污染“反扑”

  23日,北京解除本月以来的第二个重污染红色预警。24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中心城区PM2.5浓度维持在5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为二级良,但此时,北京周边东部及南部区域空气质量仍维持重度以上污染水平,好在城区及北部有小北风顶着,周边的污染尚不能入侵京城。

  24日下午,情况发生了变化。控制北京的冷空气减弱西退,北京逐渐转为低压控制,地面转为偏东偏南风,东部和南部的高浓度污染气团,快速向西向北回流到城区。中心城区PM2.5浓度快速跃升,至24日24时PM2.5平均浓度已超过400微克/立方米,个别站点出现超过600微克/立方米的极高污染浓度,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

  24日晚,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机场、高速公路都受到影响,北京首都机场出现部分航班延误。

  28日起扩散条件再次转差

  下周二京城再遇“霾伏”

  昨天白天到夜间,北京继续受低压系统控制,弱南风,湿度接近饱和。市环保监测中心表示,目前的高浓度污染气团将持续滞留,并叠加本地污染排放的积累,污染难以缓解。至昨天中午,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00,空气质量“爆表”。

  昨天上午11时,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将重污染预警级别由蓝色提升至黄色。

  截至昨天16时,城六区PM2.5浓度仍维持在570微克/立方米的高浓度水平,甚至高于东南部373微克/立方米和西南部544微克/立方米。

  根据预报,今日北部弱冷空气开始影响北京,但由于前期污染物浓度较高,预计今天下午空气质量才会自北向南有明显改善。27日,在冷空气的持续作用下,空气质量可达到良至轻度污染级别。

  下周,北京还将遭遇一次雾霾过程。根据预报,28日起,北京扩散条件将再次转差,雾霾再来,空气质量也将再度下滑,29日北京将再陷五级重污染。

  >>释疑

  为何没有启动红色预警?

  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红色预警的启动条件是“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72小时以上)”。根据最新预报,此次重污染过程自24日夜间开始,预计26日下午结束,持续2天时间,达到了应急预案黄色预警的启动条件。昨天上午,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将预警提升至黄色预警级别。

  为何此次过程污染浓度高?

  对此,市环保局解释说,近期华北地区大范围污染形成的高浓度污染物,在弱冷空气作用下并未得到有效清除,在24日从周边快速回流汇聚,在北京形成极高浓度污染;与此同时,北京周边地区出现小雪,受大气动力影响,市中心区形成北京市少见的辐合区,阻碍污染物向周边扩散;加之混合层高度自24日下午开始从500米降至200米左右,并伴有短时接地逆温,形成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同时叠加本地的污染排放,导致污染物快速积累,在极高的污染背景浓度下进一步抬升了污染水平。

  >>各地情况

  交通

  此次污染过程中,华北地区多地因能见度较差导致交通受到一定影响。

  25日上午,石家庄机场发布通告,因能见度不足,去往杭州、成都等地的部分航班计划已经取消。

  区域

  环境保护部25日通报,截至25日9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北京、东营、济南等9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廊坊、唐山、聊城等16个城市为重度污染。

  经专家会商研判,预计北京市空气质量自26日午后起逐步缓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南部、山东大部、河南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2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南部和山东大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以中度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小常识

  预警级别

  按照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规定,依据空气质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空气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北京市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4个级别,由轻到重依次为蓝(持续24小时)、黄(持续48小时)、橙(持续72小时)、红(持续超过72小时)。

  >>观点

  让数据与感受同步

  针对PM2.5治理,24日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称,今年以来,北京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压减燃煤600万吨,3年累计压煤1100万吨,相当于压减一年的燃煤量。1月至11月,PM2.5累计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6%,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官方发布的数据与民众的感受发生错位,并不奇怪。所谓的阶段性成效是彼时——1月至11月,而民众的感受是此时,是当下。其实,与其纠结或纠缠于“阶段性成效”,不如关注如何破解当下霾锁城市的困境。

  一方面应正视民众的焦灼,即治理效果不仅能拿得出手,让人看得到,更能让人感受得到。两年多前,就有领导人在谈到雾霾天气时称,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另一方面也要直面治霾的繁与烦。治霾是繁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参照发达国家的治理轨迹,往往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幻想天天蓝天确实不切实际。

  治霾的烦恼在于不少企业阳奉阴违,不少人忽视预警,比如日前红色预警期间仍有企业违法排污、十几万辆车次违规出行。有了规定而不遵守,治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尽管罚款并非目的,但通过罚款塑造企业和公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敬畏规则意识,并非坏事。同时,如果将相关罚款投入到治霾之中,也能为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治霾数据与民众感受“打架”,这样的事或许还会发生。这对相关部门是个提醒,治霾要有的放矢、大刀阔斧,更要彰显效果。而对于每个普通公民来说,抱怨无济于事,在吐槽的同时如果多一些担当,而不是缺席这场行动,会更有意义。秦川

  京华时报记者 王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