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科研“接地气” 推动果树栽培制度大变革

  • 发布时间:2015-12-14 01:31: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通讯员 沈广宁本报记者 魏 东

  原本需要7—9年才能进入结果期的苹果树,现在只需5—6年便可进入盛果期,足足提早了两三年;一个高科技果袋,解决了鸭梨储存期太短的致命弱点;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肥城桃因为“不好吃了”的品质遭遇滞销,通过增施有机肥、果实套袋、避雨栽培技术等“组合拳”找回了久违的口味……

  这是高科技的魅力,也是山东省农科院果树所正在尝试的——在“山东名特优果品提质增效与标准化生产”项目中,以“科技之手”介入苹果、鸭梨、肥桃、柿子、板栗、茶叶的生产过程,化解了困扰这些水果的成长烦恼,更重要的是果树所的专家们将高精尖的技术进行了“傻瓜化”处理,使得果农可轻而易举地将之运用到自家果园之中。

  “现代农业面临着劳动力高龄化、成本上升、农品品质下降等时代难题,我们的成果便瞄准了这些‘时代病’而生。”项目主持人、果树所副所长王金政研究员和同事们的这些“接地气”的考虑,使得项目推广“跑了起来”。

  不一样的苹果树

  “万万没想到,5年生的苹果幼树,平均每棵结果67斤,果子又大又红,含糖量15.6%。4亩果园,已经卖了9万多元。”种了40多年苹果,威海市荣成老果农王丰进的传统观念被王金政团队的新技术“颠覆”了。

  被改变的不仅仅是老王的果园。因为科技的介入,苹果大省山东的果园里正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

  传统苹果园里,果树树冠大、能长到四五米高,行距、间距密集;而新栽培技术种出的苹果树个个都是“小矮子”,一般长到3米高。新技术下的果树行距达到三四米,间距一两米左右——与老果园透光差、通风难相比,这种被称为“苹果矮砧栽培、宽行密植”的技术更适宜机械化作业。

  新与旧的风景,这并不是唯一的区别。走在山东省果树所的“标本”果园里,来访者会发现脚底下踩到的草比较特殊。王金政说,果树所试验基地引进种植的黑麦草、苜蓿、三叶草、毛叶苕子等,不仅起到抑制其他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还能调节果园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起到抗旱、抗涝的作用,“而且这些草枯萎、腐烂之后还可以作为果树的优质肥料”。

  所有的努力源自于现实的需求,“小矮子”果树的内核是易管理的技术“傻瓜化”;拓宽了的行距意味着机械可以方便出入;种草“不拔草”更是劳动力日趋紧张的应对之策。

  “它们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蕴含万千,因为几十年来,我们对果树现代化的思考和技术‘傻瓜化’努力已经包含在里面了。”这些年,王金政带领的果树所研究团队克服了砧木筛选、宽行密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生草免耕、优质高产等技术难题,最终将“省一半力、省一半钱、省一半人、省一半时间、多几倍收入”的效果呈现在山东几十万果农面前。

  作为地处我国环渤海苹果优势产业带的山东省来说,“山东名特优果品提质增效与标准化生产”将代表现代苹果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种到了山东的土地上,推动山东省苹果栽培制度变革并与国际接轨。

  提升千年“肥城桃”

  60岁的岳大爷是土生土长的泰安人,他吃了五十年的肥城桃,但这几年,他“不想吃了”。在他的记忆中,肥城桃向来“闻上去香,吃起来甜。”但“现在没味了。”

  拥有1100多年栽培历史的“肥城桃”,因为这个问题,现在走到了悬崖边上。如何使千年历史名产“肥城桃”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困扰着肥城的果农和科研专家们。

  “有些现代技术很好,老百姓认不认,能不能学会,技术普及就是问题;最重要的,肥城桃从品种到栽培,再到施肥、灌溉、修剪等都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创新团队面临的挑战。

  8月底到9月中下旬是肥城桃的成熟期,偏偏这一时期雨水多,每降一次雨,肥城桃就会降低两个百分点的含糖率,令口感大打折扣。为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课题组把通常大棚里的起垄覆膜技术加以改造在园子里试验。围着桃树,起垄二三十公分,覆盖上塑料薄膜,雨水就顺着薄膜流到了沟里。

  每一个桃农经过长期固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种植逻辑,要想改变谈何容易?在项目开始的一两年里,课题组拿着新研发的套袋技术、有机肥料与桃农合作,以提升肥城桃的香气。但果农答应得很好,当施肥季节来临时,他们因为害怕自家的桃子比别家的小,而在夜间偷偷地把氮肥施到地里;因为麻烦,套袋技术成为桃农的摆设,应付检查在靠公路两旁的树上有套,而再往里,屈指可数,甚至没有。

  课题组改变了策略,自己申请了一块30亩的试验田,将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悉数落到地面上。得益于这种“看得见”的示范效应,如今新技术逐渐在桃农中间推开了。

  烟台苹果、肥城桃仅仅是“山东名特优果品提质增效与标准化生产”课题的两个子课题,在山东省农科院一个以服务果树产业发展为己任的专家群体的努力下,“简单易学”的新技术被运用到鸭梨、柿子、板栗、茶叶种植上。

  下基层的专家,接地气的技术,将山东省一个个的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据初步统计,近十年间,山东省农科院果树所共获各类成果奖励36项,审定品种27个,专利和知识产权43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占到全省新建果园的60%以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