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赤字财政的尺度拿捏

  • 发布时间:2015-11-25 09:37:1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量入为出是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近些年来,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实行必要的财政赤字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究竟该有多大的财政赤字,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部分学者认为,当年欧洲联盟在设计欧元货币时,曾提出过3%的财政赤字标准,如果一个国家财政赤字不超过3%,那就可以申请加入欧元区。这是当时天才的经济学家设计出来的法律制度标准,也是保持欧元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是,所有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并没有严格遵守这项标准,不少国家的财政赤字高达5%以上。因此,这个标准与其说是科学的标准,不如说是为后来者设置的比较高的门槛,进而使那些试图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望而却步。

  尽管我国财政赤字处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中央政府仍对地方债务保持高度的警觉,不仅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地方债务专项审计,而且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确保我国不会因为出现大规模财政赤字而引发经济危机。不过,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因经济增长压力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扩大债务规模,刺激经济增长。财政赤字扩大不仅是可预见的事实,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已从传统的储蓄经济逐步转向了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充分利用信用杠杆促进经济发展。传统的储蓄经济是典型的保守性经济,其特点就在于政府鼓励居民将存款存入银行,由银行通过贷款经营获取利润,生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促进经济增长。如今,这种传统储蓄经济模式已被彻底打破,不仅银行等金融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普通储户也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可以这样说,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信用经济已悄然到来,中国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扩大赤字规模,不仅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借助于中国资本市场实现经济的倍增效应。

  通俗地说,政府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投资,并且借助于金融杠杆,吸引更多海外投资和中国民间资本,能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强大的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再表明,如果政府减少对市场的投资,那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下滑。部分学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让民间资本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民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增加财政投入,才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确实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

  从投资的方式来看,政府通常会投资国有企业,或者增加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以国有企业为载体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表面来看,政府的财政赤字是用于投资,但是,由于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了增加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财政投资实际上改善了居民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居民福利的减少。

  由此可见,适当利用信用经济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是必要的,政府增加财政赤字,只要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公共产品的增加,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那么,这样的赤字财政政策值得肯定。可是,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由于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其他因素,因此,政府在扩大财政赤字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

  笔者的观点是,在扩大财政赤字的问题上的讨论不能形而上学,政府应当充分意识到财政赤字的扩大意味着政府支出的增加,如果监督不严,管理不善,那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有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政府在扩大财政赤字的问题上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事实上,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中央政府应当开源节流,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沉淀的资金,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不到万不得已,政府不会扩大财政赤字。这是一种非常稳健的财政政策。

  另外,在适当利用信用经济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究竟多大比例的财政赤字是合理的,也值得细细讨论。假如没有看到其他国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没有看到信用经济与传统储蓄经济之间的差别,在讨论财政赤字时东施效颦,那就可能误入歧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应继续走储蓄经济的道路,通过提高居民存款的利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逐步压缩商业银行利润空间,从而确保储蓄经济稳定发展。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以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加重企业的负担,企业不堪重负而导致利润增长缓慢。为此,政府在调整财政赤字规模的时候无论如何要统筹兼顾,不能不全盘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需要。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