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程氏宫面:皇家贡品借力现代经营管理

  • 发布时间:2015-10-23 01:00:3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家只有几名老师傅的家庭宫面作坊,6年时间,变身成为北方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宫面企业。最初想在大城市打拼的80后大学生程焕刚,作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宫面的第56代传承人,也在老家河北吴桥迈入企业经营的新阶段。

  外人不知,有着千年历史的吴桥宫面,在经历改革开放后近20年对日出口的“黄金时代”后,依旧延续着以订单生产为导向、按客户需求生产的传统,没有产品标准、质量管理、价格体系,更无法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习惯了小米加步枪,现在也需要适应电子战。”程焕刚,当年一个带着浑身新意的大学生,在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后,从接管父亲的宫面作坊却不被老师傅待见,到苦学技术、执着变革、踏实经营,让吴桥宫面“混出”了一个新的未来。

  出身宫面世家而被迫接班

  天下杂技第一乡——吴桥,为人赞叹的不只有杂技,还有一样东西远近闻名,那就是宫面。吴桥宫面,以小麦精粉为原料,不用任何添加剂纯手工制作,经过盘条、上秆、拽条、拉丝、阴干等13道工序,24小时自然阴干才能形成,用放大镜看横截面,每一根都是空心的。由于最初只供给宫廷,也被叫作“贡面”。

  程焕刚就出生在这里。作为独子,他在家里的宫面坊里玩耍长大。母亲在当地一家金融机构上班,父亲操持宫面坊,上大学前,程焕刚一家年收入30万元左右。

  “吴桥当地没有能把小店面做大的,而且大家都会认为考上大学再回来做面,就是没本事。”程焕刚说,父亲曾告诉他,做宫面是门能供他上学、供养全家,对得起祖宗的生意,但却从骨子里不愿意让他接触。

  2002年,程焕刚考入苏州大学公共关系和管理学院。毕业前他已经准备和江苏一家台资企业签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父亲病危,速归。”2005年10月1日,身体一向健康的父亲因为一起医疗事故突然辞世,这让程焕刚傻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几个亲戚勉强维持小作坊运转,程焕刚想留在苏州的想法遭到了母亲强烈反对。程焕刚说,“对于宫面有一份传统的感情,回吴桥后可以去干,但打心底不想干,这只是一个小手工业,不会成啥大气候。”

  程焕刚祖籍吴桥安陵镇西张村,相传先祖曾以家中面条将刘秀救活,而刘秀称帝后将“程家面”列为皇家贡品,千年来整个程氏家族就留在村里做面。“由于过去没有商业化概念,没人把宫面当成宝贝。”程焕刚说,哪个村里有喜事了,就提前上门预订,交货后给作坊两担粮食。

  改革开放初期,程焕刚家中宫面坊有7个老师傅,小店年均产值30万元,多时超过50万元,其中一半产量出口。吴桥几十家宫面作坊,更凭借日本订单,一度占据吴桥县当地出口额半壁江山,迎来了近20年的“黄金时代”。

  但宫面制作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质量管理、价格体系都没有,而吴桥宫面人依旧延续着以订单生产为导向、按客户需求来生产的传统,不懂如何去做产品标准,更无法实现完整的市场化。“黄金时代”后的数年里,吴桥县外贸局撤销,工商局也进行了调整,宫面行业再无大的改观。

  “一门靠手工技艺维持生存的产品,面对各异的消费者,没有质量标准,更无法保证产量。”在初步接手宫面坊后他曾断定,自己做不好面。“凭感情和记忆延续的‘老宫面’,够神奇,但规格凌乱、不够漂亮,质量参差不齐,若不改便没有出路。”

  从小作坊变身现代化企业

  2006年,小作坊变身成了公司——此前的宏艺宫面厂,现在是宏艺宫面有限责任公司。“从个体户到有限责任公司,我想给作坊一个新身份,也给自己的道路一个新的起点。”程焕刚说。

  路在脚下,却没有那么好走。大学刚毕业的他,和公司里老师傅说话都不受待见。“有的师傅见我一张嘴,就去院子里晒太阳了。”程焕刚说,还有更让人不快的事。很多师傅抽着烟进车间;大部分师傅生产前手不消毒、不换工作服、不换鞋子;生产活动不稳定,几乎没有周期性,因为师傅们只是零散干活,很多人种地是主业而做面只是小手艺……此外,生产工艺上我行我素,面本身没有标准也是问题。“十个工人有十个标准,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也没有人愿意承认什么叫标准。”程焕刚说。

  怎么解决呢?程焕刚琢磨了很久,最后想到两个突破点:技术和利益。师傅们为什么来这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因为他有过硬的手艺,他能靠手艺挣钱,而我啥也不会,只是他老板。

  想获得话语权,自己先要学习技术。制作宫面要经过13道工序,并不容易学。张立忠师傅今年53岁,打小就在程家的店里干活。他告诉记者,和面是做面的基础,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面和太软会断条、没劲,后面的工序一上就断了;和硬了,熟化时间会增长,阴干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面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为了哄师傅们高兴,程焕刚一开始经常买早点、做午饭,端茶倒水烧锅炉,站在边上学。和面就学了3个月,整个流程学一遍用了半年时间,前后一年时间程焕刚才将工艺熟练掌握。

  第二步,他决定从工资上对师傅们进行奖励,但前提是卫生制度必须执行,而考勤也要规范起来。随后几个月发工资,有的人发现遵守规范,能比其他人多挣几百。“在大家看来,不是坏事,能多挣钱,慢慢地就都朝着这个方向走了。”程焕刚说。

  第三步,宏艺宫面有了统一的生产标准。程家的宫面一直都出口日本,日方客户的需求通常为面条粗细0.85-1.2毫米、18厘米长。但为了提升品质,程焕刚制订了0.7-0.9毫米的标准,每斤多奖励0.3元。依师傅们的技术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一个人不做,其他人就都不做。为达到这个标准,程焕刚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慢慢让师傅们都接受下来。

  后来,外出交流学习中程焕刚了解到,日本市场上,压在箱底3年的中国素面(宫面)每斤价格折合人民币100多元。虽然吴桥宫面对日出口了几十年,但产量一直不大,各家质量也相去甚远。自家的面没有QS认证,而国内纯手工的宫面生产的质量安全标准是个空白,所以程焕刚决定遵照挂面类的体系标准并结合宫面工艺标准来完善产品。

  2008年春节,程焕刚请来了装修队,投入十几万元对厂房和生产车间进行改造;在产品质量上,他把生产的宫面划分等级:最漂亮的一级品,直径在0.7-0.9毫米,0.9-1.1毫米的为二级品,直径超过1.1毫米的作为残次品全部销毁。

  2008年8月,程焕刚拿到了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当时,我们是吴桥唯一一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对业内也是个很大的触动。”从那以后效益一下就好了,程氏宫面打进了大型超市,国内很多大型企业也来进行采购,中秋节、春节经常断货。此外,他接触了一些国外的客户,在日本拿到了大订单。

  订单多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宫面制作的技艺只掌握在少数老师傅手里,所以产量会非常有限,限制了企业发展。但老师傅手把手带新徒弟并不会倾其所有传授技术。于是程焕刚想到了一个办法,对于老师傅在原先的计件工资基础上,增加一份带新人的奖励工资。这之后的2010年,程焕刚进行了扩厂,吸收了一批食品行业工人。到2011年逐步稳定了3批、共30名新工人。

  横向拓产品、纵向拓产业

  2010年,宏艺宫面的新厂在吴桥县开发区筹建,占地36亩,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抽湿机、切割机等现代化的工业设备装配上了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面制品年产量可达2000吨,产品生产周期稳定在24小时。

  6年时间,2011年前后,宏艺宫面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北方最大的宫面企业。目前,宏艺宫面产值超过3500万元。在不断沟通和碰撞中,程焕刚让身边人明白了什么是做生意。现代化、职业化的生产,也让工艺传承了下来。

  虽然与做面这样的传统行业有了感情,但程焕刚坦言,这些年感情上并非愿意坚持。“2006年时,发现自家的宫面手艺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的,于是开始准备材料申报。”程焕刚说,但当地一些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此也都非常陌生。在他们的概念里,杂技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宫面这种东西只是寻常百姓家的一碗面。

  扭转一个行将就木的宫面产业,难在意识上的求变,也难在经营上。程焕刚说,虽然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对自家宫面坊完成了改造,但要做的还很多。

  程焕刚介绍,目前他的企业已将重心放在产品研发、检验标准制订上来。传统的礼品宫面生产并没有中断,这之外厂里还在研发紫薯宫面、菌类宫面等六大系列产品,而专为儿童开发的宫面也已进入试验阶段。看好普通食品功能化的程焕刚,还“跨界”做起了“即食秋葵”这样的产品。

  过去吴桥宫面的主战场在吴桥、沧州,60%营业额都在河北本地,剩余一部分是外省和海外采购,依靠传统人脉就可以做好。“现在产品做的更多、更好,北京、山东的一些合作伙伴的素质都非常高,和人家相比,自家的团队缺乏专业人才,销售团队还需要提升面对市场的能力。”程焕刚说,“习惯小米加步枪,现在也需要适应电子战。”

  此外,程焕刚认为,现今北方的宫面企业和产品需要一个综合的提升,因为企业的硬件、软件都没有实现综合式的跨步。近几年,程焕刚曾前往上海、浙江、福建以及日本参观制面厂,虽然面本身做得好,但自家的面生产线未有领先,加工能力确实非常弱。此外,相比之下自家企业和产品的包装、推广并不好,好面没有好面子、没有好衣服。

  从新工厂建成至今,程焕刚吃过苦、吃过亏,也想过转型,走了一圈后发现能够盈利的还是面制品。沧州是一个文化古城,每年来吴桥的游客达上百万人次。“游客来吴桥,只知道杂技公园,而没机会了解宫面。”程焕刚说,今后除了在产品的横向拓展上下功夫,还将着力在纵向方面进行经营。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制订产业化标准、延伸产品历史,都能更好地拓展整个产业链。

  今年10月1日,建在宏艺宫面厂区内的中国宫面博物馆对外开放。将工厂打造成2A级工业旅游景区——这是程焕刚纵向拓展的重要一步,目的是想让游客参观杂技之余,还能参观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宫面的生产,品尝宫面、了解宫面背后的故事。“宫面两千年历史,我们所做的可能只是把表面的东西找到了。”程焕刚说,这有利于宫面技艺本身传承和推广,也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对外宣传。

  程焕刚说,自己是一个做面条的人,但他会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宫面老手艺继续传承。下一步,他想通过让自己团队和社会投资人去获利的方式,进一步发展企业。“两年前,我和师傅们只是雇佣关系,但当时就已经想稀释股份,想把责任、权利、义务都交给工人。”程焕刚说,以后招录新员工,用合伙人的方式进行吸纳,这样老手艺能走得更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