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接收50名实习生 实习生制度将在全国推广
- 发布时间:2015-10-18 08:01: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50名在校大学生成为最高法院首批实习生,下周一正式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他们将有机会参与案件审理,担任实习法官助理或实习书记员。与此同时,10名高校教师也入选成为最高法院首批法律研修学者。昨日在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说,建立法律研修学者、法律实习生制度的出发点,是让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法律研修学者和法律实习生制度,是双向合作交流新的尝试。
推荐人选须达品学兼优标准
“最高法院将为学生搭建平台,增加阅历,这段经历对大家来讲非常宝贵”,昨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欢迎50名在校大学生的到来。下周一,他们将成为最高法院首批实习生,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
早在8月26日,最高法院发布公告,拟接收10名法律研修学者、30名法律实习生。周强在座谈会上透露,报名的人员非常踊跃,因为优秀的学生比较多,法律实习生名额增至50名。名单显示,入选的50名法律实习生来自32所院校,硕士研究生最多共39人,本科生6人,博士研究生5人。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说,最高法院将采取由法律院校统一推荐方式,要求推荐人选必须符合品学兼优的标准,一般应为在校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业务庭庭长等任实习生导师
最高法院此前发布《法律实习生制度》,实习采取导师制,实习生将任实习法官助理或实习书记员,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案件审理、案件记录,起草法律文书等审判辅助工作,或参加专题调研,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人民司法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审判业务实践。
南都记者了解到,昨日下午实习生与自己导师见了面,这些导师都是业务庭庭长、审判长或相关处室负责人,将一对一带他们实习。身为导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长李剑说,此前也有在校大学生到最高法院实习,但一般是临时性各取所需,法院有需要或法学院有任务时相互直接联系,这次将实习生纳入统一管理,意味着这项举措今后将制度化、正规化、常态化。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说,法律实习生制度将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广,有条件的人民法院要根据要求接收法律实习生参与实习活动,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所在法院组织人事部门负责。
首批研修者参与10个研究项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10名教师入选最高法院首批法律研修者,他们将在最高法院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累计集中研习时间不少于60天。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敲定研修者名单,经过本人申报、专业评审、集体讨论研究等环节,原则是侧重考虑项目匹配度、学术带头人优先。
研修人员可不固定岗位,通过负责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工作,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研修学者可以出席或列席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会议,参加有关重点工作、重要司法解释等调研论证,对审判工作提供专家意见等。
最高法院将给予重点课题一定经费资助,并提供办公室、住宿、就餐等便利,研修人员则需提交研究成果,最高法院将组织专家评审组进行评估,奖励优秀研究成果。据介绍,首批研修者共参与10个研究项目,包括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自贸区司法保障问题研究、司法救助制度研究、少年司法体制改革研究等。
参加研修、实习人员被要求严格遵守人民法院审判、廉政、保密等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并需签订《工作协议》。
声音
要积极探索创新法治人才跨部门培养机制,法律研修、实习制度丰富了人民法院与法律院校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法治人才培养途径,对于强化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融合,加强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昨日对走进最高法院大门的法律研修学者、实习生提出希望,希望研修学者为审判工作、司法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实习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用相长。
他们说
学生张洁莹:
了解改革大背景下法院功能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洁莹是出生于1990年的上海女孩,目前是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博士一年级学生。张洁莹介绍,因为所学专业关系,她经常上最高法院官网浏览,第一时间看到接收实习生的消息,立即下载申请表,填写后通过学院报名,没想到真的入选了。结合自己的专业,她申请到行政庭实习,如愿拿到写有“行政庭”的实习证。
张洁莹说,此次招纳实习生方式更公开透明,她此前在基层法院实习过,觉得到最高法院实习会很不同,“宏观层面内容接触的会更多”。半年实习期间,她希望了解当前改革大背景下法院得功能、作用,观察法院具体如何运行,与国外相对比来看中国司法制度的特色。
教授宗显忠:
把实践环节植入知识的生产传播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宗显忠是首批到最高法院研修的10名教师之一,他带来的研修项目是完善审判体制与机制研究。
他表示,尽管学者也可以因研究所需,与最高法院联系获取相关信息,但到最高法院正式研修,途径会更宽,管理模式也不同,将有更多机会接触调研和决策、政策论证的过程,这是他最为看重的。学者往往从书斋到讲堂,缺少实践环节,讨论问题也是空对空,缺少对知识的检验和批判过程,最高法院的这一举措是突破性的,通过把实践环节植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改造法学研究和教育,让学生、学者在知识生产、传播中更多面对实践,有了共同的检验机制。因此,这不单纯是法院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多是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法律是一个实践性学科,法学理论应该接受实践检验,必须能解决问题,否则身为教师,用空问题、空理论去给年轻人充实头脑,是不负责任的”,宗显忠提到,自己研究的课题正好赶上司法改革,特别是法院改革的前沿,能通过研修接触到各方面案例,检验自己积累的理论模型与构想。
法官李剑:
可以了解年轻法学生的所思所想
此次担任实习生导师的都是资深法官。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长李剑说,虽然身为导师,但实习过程并非单向传授,而是双向,自己15年前从学校法学院毕业,工作时间长了,对实践的东西较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从这批90后大学生身上能了解当前年轻法学院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了解当前法学教育,从一个侧面丰富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他们的想法可能对我有新启发,包括他们对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对司法改革的看法等”。
在李剑看来,大学生面临学、用的问题,书本上的法律与实践中的法律有哪些差异,怎么对接,如何让书本上的法条变成活的法条,这些需要亲身实践,旁听庭审,旁听合议庭讨论,包括不同法官的争执,与当事人沟通等环节,非常锻炼人。根据实习生不同学历、专业背景等情况,导师会安排不同任务,总体上是因材施教。 采写:南都记者 商西